我市以全面加快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契機,站在“互聯網+”風口之上,開啟“互聯網+黨建”新模式,創(chuàng)新“一村一商、一村一店、一村一品”的農村電子商務新路子,全面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我市緊緊抓住隆陽區(qū)作為中組部和國家商務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縣級商務服務試點的契機,以為農民增收助力為目標,將服務型黨組織綜合平臺與“新農村商網平臺”等多個商務平臺進行整合集成,在村(社區(qū))級便民服務站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通過O2O(線上推廣,線下交易)的模式,實現本地農特優(yōu)產品供求信息適時推廣發(fā)布和網上農產品購銷對接,著力解決農村購銷信息不暢通、農民“難買”和“難賣”問題,打開了市場、拓寬了供銷渠道,為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廣、更快、更便捷的服務。一年來,僅隆陽區(qū)通過農村電商收集、發(fā)布農副產品供求信息共1717條,實現總成交額1.4億元。
借助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市充分依托綜合服務平臺網絡覆蓋廣泛、硬件完善和管理人員計算機熟練的優(yōu)勢,以人民群眾得實惠為出發(fā)點,將“淘寶網”、“京東商城”、“亞馬遜”、“攜程網”等日常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到基層綜合服務平臺當中,設立了涵蓋一個便民服務站、一條高速網線、一臺電腦、一臺液晶屏幕、一位經過培訓的網購操作員、一個功能齊備的軟件平臺“六個一”的村級電子商務服務店,免費為百姓提供網上商品代購、機票和汽車票預訂、通信費代繳、現金轉賬等服務。如施甸縣仁和鎮(zhèn)利用綜合服務平臺在全鎮(zhèn)20個村(社區(qū))開設“愛心網購點”,為村民網上代購雕刻機、增氧機等農業(yè)生產用品和血壓計、書籍、坐墊等日常生活用品,目前已完成代辦業(yè)務100多筆,打通了電子商務服務農村群眾“最后一百米”。
在充分利用綜合平臺為百姓服務的同時,我市積極探索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與新媒體的結合方式,通過微博、新聞網微信平臺、商務之窗等新媒體對具備農特優(yōu)產品、旅游資源、民俗文化的村(社區(qū))對外進行推介,助力打造“一村一品”,拓寬農產品銷售網絡和品牌宣傳渠道,一批批主打“生態(tài)”、“綠色”、“健康”、“養(yǎng)生”的農產品和“高品質、“低價位”的農村旅游資源進入市民視野,如施甸縣姚關鎮(zhèn)山邑村的野鴨湖風景區(qū)及生態(tài)荷葉茶、仁和鎮(zhèn)五樓村的葡萄園、昌寧縣柯街鎮(zhèn)玉地里村的油桃,這些曾經難以出村的“特色產業(yè)”現如今都已是本地家喻戶曉的“明星”品牌,不僅帶動了村里的產業(yè)發(fā)展,還促成了如農家樂、采摘體驗果園、微商、淘寶網店等多種商務元素的有效補充,一個個新的農村經濟生態(tài)圈正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