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黑土鎏金。廣袤的龍江大地上,一臺臺大型機械穿梭于無垠的田壟之間,正繪就一幅壯麗的豐收畫卷。在這份沉甸甸的收獲背后,是一套由“良種”“良法”“良田”“良制”“良機”共同編織的“豐收密碼”。
良種如“芯片”,激活豐收潛能
“經(jīng)測產,畝產為1842.6斤!”“十一”期間,黑龍江省趙光農場玉米高產創(chuàng)建田傳來好消息,“先玉1219”品種創(chuàng)下了該地塊玉米畝產歷史新高。
農場第三管理區(qū)規(guī)模家庭農場場長劉艷偉手持玉米棒,掰開一穗,金黃的籽粒如珍珠般排列緊密。他笑著算了一筆賬,“這畝產比往年高出200多斤!按今年市場價,每畝增收近200元左右。”
良種是豐收的“芯片”,農場從數(shù)十個品種中精選出適應本地積溫帶、穩(wěn)產高產的品種,并通過兩年科學試驗驗證其表現(xiàn)。
農場農業(yè)科技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金龍介紹,今年開展的35項試驗中,本土高親和性根瘤菌等生物菌肥的應用效果尤為顯著。“這些菌肥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環(huán)境,減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
黑土成“沃土”,夯實豐產根基
科技讓土地變“聰明”,從而結出更加豐滿的“碩果”。在黑龍江省寶泉嶺農場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qū),大馬力收割機正在收獲玉米,種植戶范豐寶看著碩大的玉米棒,喜上眉梢,經(jīng)過專業(yè)測產,他這塊地的玉米畝單產比去年多了100多公斤,這都是長期實施黑土地保護技術的成果。
農場嶺瓜鄉(xiāng)管理區(qū)種植戶范豐寶介紹,每年秋季到收完地以后,就往地里揚一些有機肥,并進行秸稈還田,從而增加土里的有機質。“還有一項就是深翻,深翻土層得達到30公分以上,這樣我們的土地變得疏松透氣,把土地變得越來越肥沃,產量就比較好。”范豐寶說。
一直以來,以寶泉嶺農場為代表的黑龍江墾區(qū)始終將黑土地保護作為提升糧食產量的重要抓手,持續(xù)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玉米大豆輪作、生物技術應用、農機農藝融合、工程設施保護等多重措施,進行黑土保護,讓產糧更有保障。
“現(xiàn)在示范區(qū)內耕層有機質含量較2018年提高7.8%,平均達到47克/千克,耕地質量等級較2018年提高0.5個等級。”寶泉嶺農場農業(yè)生產部副部長王長斌說。
農機為“利器”,決勝收獲戰(zhàn)場
科技的賦能讓良種的增產潛力得以充分釋放,但要牢牢守住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成果,把握收獲時機、提高收獲效率便成為了秋收的最關鍵一環(huán)。
在黑龍江省長水河農場第四管理區(qū)的大豆地號里,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往來穿梭,切割、脫粒、清選一氣呵成,飽滿的豆粒源源不斷涌入接糧車,現(xiàn)場忙碌而有序。
“農場共有25臺高性能聯(lián)合收割機參加收獲作業(yè),每臺收割機日收割面積可達到1500畝,機械化收割率達到100%。”長水河農場農業(yè)發(fā)展部農機辦主任王廣友介紹說,高性能收獲機的運用不僅大幅提高了收獲效率,還能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收獲損耗。目前,長水河農場大豆收獲已近七成,預計10月10日前可全面結束。
金燦燦的玉米、黃澄澄的大豆,最終匯成沉甸甸的豐收。這場從“一粒種”到“一倉糧”的豐產實踐,生動詮釋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內涵。放眼廣袤的龍江沃野,科技之光正普照黑土,良種、良法、良田與良機的深度融合,不僅筑牢了今年的豐收基石,更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底氣與信心。(央廣網(wǎng)記者 李雪 通訊員 葉皓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