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國有:互聯網改變了角落邊沿村落和外部世界之間信息不對稱狀態(tài)(圖片來源:新華網-思客)
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國有在首屆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峰會發(fā)表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2015年12月初,我隨阿里巴巴考察團到山東省的曹縣和江蘇省的睢寧縣考察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狀態(tài),印象很深。結合這次考察,重點談談“互聯網機制與農村活力”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問題,在用互聯網機制激活邊角農村經濟的過程中,如何使內生的農產品發(fā)揚光大?
在考察中,我們發(fā)現,山東曹縣是個欠發(fā)達的農業(yè)大縣。曹縣的大集鎮(zhèn)比較偏遠,離縣城15公里,一條鄉(xiāng)鎮(zhèn)之間的縣級公路來連接,人均耕地1畝多。人們生活平靜,但并不富裕。從2013年開始,兩年時間,電子商務迅速發(fā)展,經濟活力也迅速提高。全鎮(zhèn)網店數從2014年的2000多家,發(fā)展到2015年的11000余家。其中的丁樓村,全村300戶中有280余戶開有淘寶網店,占全村的95%以上,加工企業(yè)達5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100萬元的加工戶有30多家,其中7家的銷售額已超過500萬元,年利稅總額1000多萬元。
為什么這個偏遠角落的經濟可以迅速活躍起來?互聯網電商的植入是個直接的因素?;ヂ摼W改變了角落邊沿村落和外部世界之間信息不對稱狀態(tài)。產品流通,包括農產品流通,首先是需求問題。不知道需求在哪里,再好的產品只能窩在地里?;ヂ摼W的互聯互通的功能,將封閉、落后、邊遠、需求范圍不大的鄉(xiāng)村,和中國和世界連接起來?;ヂ摼W互需互惠的功效,讓農民的生產經營有的放矢,收入增多,增添了新的經濟活力。對于農村,尤其是邊邊角角的村落,林區(qū)、海島、草原、高原山野、沙漠綠洲等等,都可以用互聯互通互需互惠的機制,為閉塞的資源尋求機會,為閉塞的農村引來活力。
互聯網電子商務帶來的機會和引發(fā)的活力,具體到某個村鎮(zhèn),實際發(fā)生的情況并不一樣。
在睢寧縣沙集鎮(zhèn)的互聯網電商,在線上聯通了大量的板式家具訂單,在線下營造起一個龐大的家具生產供給系統,就像個家具生產基地。線上線下的結合,構成了沙集鎮(zhèn)的經濟活力。沙集鎮(zhèn)原本沒有家具生產的基礎,也不靠近相關的配套市場,村民中甚至連會木匠的都不是很多。但互聯網卻將家具需求信息引到了這里,把供給功能激發(fā)起來,平地生成了一個壯觀的家具產業(yè)鏈。到2014年底,沙集鎮(zhèn)生成7000余家網店。家具生產商14家,家具包裝公司4家、物流快遞企業(yè)42家、網店專業(yè)服務商5家、網店攝影企業(yè)12家。電子商務產業(yè)帶動就業(yè)5萬余人。
山東曹縣的大集鎮(zhèn),原本也不是服裝產地,上世紀90年代有農戶經營影樓背景及照相用的服裝,僅此而已。2013年,由互聯網電商引來了演出服的大量訂單,生成了各種兒童表演服飾、民族服飾、舞蹈鞋、繡花、服飾輔料等生產服務企業(yè),服裝款式由早先的幾種發(fā)展到200余種,到2015年的1000余種款式,帶動2萬村民從事服裝加工業(yè),引來18家物流公司駐村設點,形成了一個很可觀的演出服裝產業(yè)體系。
互聯網電商的聚集,的確為鄉(xiāng)村經濟帶來巨大的活力,效益明顯地增長。江蘇睢寧縣的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增幅保持全省領先。
這里,產生了三個有意思的問題:
第一,上述兩個鎮(zhèn)的家具產業(yè)、服裝產業(yè)是由互聯網機制生成的。那么,在你那個村或你那個鎮(zhèn),互聯網機制是否也能生成什么?你希望互聯網機制生成什么?你所希望生成的就一定能生成嗎?
第二,山東大集鎮(zhèn)依照它的資源稟賦和村民能力,過去蔬菜種植業(yè)很發(fā)達,土壤、氣候、水文都適宜蔬菜的生長,品種也很多。還有木材生產也有相當的基礎。這些都是地道的農產品,它們面臨的需求、供給方面的問題也比較多。為什么互聯網電商沒有在地道的農產品方面顯示出特別的功效?
第三,對大集鎮(zhèn)而言,演出服產業(yè)是外生的,需要長期扎根,能不能長期扎根,取決于資源、技術、成本、人力、政府等因素;但蔬菜業(yè)是內生的,具有歷史淵源,但需要擴展、深化和傳承。如果蔬菜流通能借互聯網煥發(fā)生機,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人們往往并不看重這些。為什么不能將互聯網機制更多地用在土生土長的農產品上來呢?
農產品是鄉(xiāng)村的基本產出,是鄉(xiāng)村的根源。為什么不能用我們資源稟賦來增強本地的經濟活力?這也是今天所討論的農產品電商經營領域所需要關注的情況。
第二個問題,互聯網電商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成效是什么?
農村的活力哪里來?來自于互聯網、來自于創(chuàng)新、來自于市場、來自于政府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因素。但從根本上講,農村的活力來自于農民,來自于農民的主動性。沒有農民的主動性,其他因素再好,農村仍然不會有持久的活力。如同人的身體,吃藥是外部干預。藥再好,自身不生長能量,身體仍然虛弱。所以,農村經濟的活力,首先是農民自己增強自己的能力素質,然后主動地去推動鄉(xiāng)村事務的發(fā)展。
農民,通常思想比較保守,害怕風險,有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很難想象這些人能夠操作電腦進行網上交易。在商機和實惠的比較中,在觀察、模仿和體驗中,他們很快打消了對電腦和網絡的膽怯和顧慮,學會了上網發(fā)信息、接訂單、討價還價、成交,發(fā)貨等。一輪又一輪,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這樣,就在農村中形成了從未有過的一大批通過網絡交易做事賺錢的新的經營者。如果有千千萬萬的高素質農民,如果他們有強烈的進取心和創(chuàng)造性,農村活力何愁沒有。
在互聯網電商環(huán)境下,農戶自己變身為網商,直接面對市場。江蘇省睢寧縣的電子商務,就是從2006年沙集鎮(zhèn)東風村的三位敢想敢干的年輕農民開始的。到2015年底,睢寧縣已有網商18500余人,開設網店21000多個,帶動就業(yè)11萬人。當初三個年輕人之一的孫寒,將最初的一個網店,現在發(fā)展成一個擁有三棟標準廠房的家具企業(yè),有上千種家具,2015年的銷售額在6000萬以上。
山東曹縣的大集鎮(zhèn),電子商務發(fā)展起來以后,先后有2500多名外出務工農民、160多名畢業(yè)大學生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回了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在大集鎮(zhèn)注冊的近200家服飾企業(yè)經營者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大學生或青年農民。盡管這樣,現在緊缺還是網店運營、網絡營銷、美工設計、企業(yè)管理等專業(yè)人才??吹竭@些情況,會讓你感慨萬千。
和一些經營者聊天,你會發(fā)現,他們不但關注現在的需求和供給,更關注將來的需求與供給。他們知道,不能簡單地把現做的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而要知道消費者的需求,盡可能去革新自己的產品。但我比較關心的是,如果經營家具或經營演出服這些非內生的產品,有一天遇到困難,萬一經營不下去怎么辦?他們說,沒關系,我再干別的,網商可干的事情很多很多。
以上情況,給我很多觸動。主要感觸有四點:
第一,互聯網正在訓練著一批又一批的能夠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新一代農民群體。他們不再是舊時的農民,而是新時代的經營者,是農村活力的主導者。
第二,也許其中一些人有一天不再經營家具網店或者演出服的網店,但電商帶給他的理念、規(guī)則、眼界、技能、經驗等,還會用在其他方面,例如,用在農產品的流通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不會再逆轉到老套的經營方式上。
第三,我們看重互聯網對農村的改造,但更看重互聯網對農民的教育,通過互聯網機制增強農民素質,這是互聯網電商最大的成效。因此,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尤其要重視對農民的培訓教育。當他們掌握了新的知識和技能,就能夠自動地在相關領域發(fā)揮作用。
第四,2015年,中國鄉(xiāng)村人口6.0346億人,占總人口的43.9%。按照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貧困標準來計算,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有5575萬人。如果通過互聯網,能夠在增強素質方面多做些事情,貧困會減少,農村的活力就會越來越好。
所以,農產品電商,核心在人,人的關鍵在素質培訓,培訓的效果在有實惠,應該充分發(fā)揮互聯網電商在農產品流通上的互聯互通互需互惠的功效,功在長遠。
第三個問題,互聯網電商激發(fā)的農村活力,如何持續(xù)下去?
由互聯網電商激發(fā)出的內生農產品的活力、新一代農民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素質,我們都希望能夠長久地持續(xù)下去。如何持續(xù)?
我們看一些情況。我們在曹縣會議室討論電子商務交易時,發(fā)現某一段交易額15億中,買進6億,賣出9億,買賣相抵,順差3億。順差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賣出去的多,順差。賣出去的多、順差對一個區(qū)域經濟的持續(xù)性非常重要。
還有,我們關注到了大集鎮(zhèn)賣出買進商品的結構和順序。例如,在賣出的商品中,第一位的是兒童演出服6.11億元,第二位的是民族服裝/舞臺裝4.16億元,其次還有輔助道具0.73億元,酒盒0.38億元,床頭柜0.29億元等。在買進的商品中,很有意思,第一位的是手機0.34億元,第二位的是中國移動充值卡0.25,接下來的是連衣裙0.16億元,兒童演出服0.14億元。這個結構和順序說明什么?說明了互相的需求及實現的比例結構?;バ杞Y構讓你知道賣出的是什么,賣了多少;買進的是什么,買了多少,這個互需結構是否契合本地稟賦,是否符合發(fā)展的意圖,對本地未來的產品結構、經濟結構影響很大。
再有,電商的持續(xù)性有許多影響因素,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經營者要做全流程的核算,做競爭力分析。我們看到電商經營者許多都賺錢,大家高興。但你會發(fā)現,成本中有些項目是沒有的,或是被減了的。例如,用自家的房子不交房租,水電費和生活混用,不給自己開工錢,某些方面政府不收稅、或少收稅等等,這樣條件下的賺錢,你要小心,有沒有持續(xù)力。
所以,要做一下全流程核算,成本要從購置電腦、網線開始,將流量費、原材料、倉儲、機器、人工、水電、房租、稅收等都算進去,把和自家相關的沒計算進去的,都比照現時費用進行核算,把該收的稅收也模擬進去,這時再看成本效益,如果仍然賺錢,那就真有競爭潛力;如果虧損,那就要看其中哪一項優(yōu)惠什么時候沒有了,那個時候你該怎么辦?
所以,農產品電商,也要做“經營流程的全核算”,做成本核算、技術比較、需求分析、危機預測等,讓活力長久地保持下去。
上面,就互聯網機制下的內生產品、農民素質、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如何激發(fā)和保持農村活力談了三個方面的看法,不一定對,供做農產品電商的朋友們參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