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jié),朔風起,萬物藏。應時生長的北京老品種,最能順應節(jié)氣的“心思”:老北京青韭開始休眠,積蓄根株的養(yǎng)分;核桃紋大白菜離開土地,窖藏冬天的味道;就連北京黑豬也減少了“運動量”,默默地養(yǎng)起了膘……近年來,隨著北京市種質資源保護力度的加強,曾經瀕臨消失的北京老品種開始逐步回歸市場。記憶中的味道,心頭的鄉(xiāng)愁,續(xù)寫著首都種質資源保護的新故事——
北京黑豬,回歸本土養(yǎng)殖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說起餃子,經典口味大多離不開豬肉,豬肉韭菜、豬肉大蔥、豬肉白菜……在肉餡餃子里經久不衰。2022年7月1日,北京老品種——北京黑豬重啟本土養(yǎng)殖,曾經的本土豬肉香又回到了市民餐桌上。
但北京黑豬的品種保護之路,卻是一波三折。上世紀90年代,北京黑豬曾一度瀕臨滅絕。2002年12月,北郊農場成立了北京黑六牧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專門負責保種任務。當時北京黑豬總存欄僅70余頭,北郊農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北京黑豬保種、育種等工作。經過十多年努力,北京黑豬總存欄從70多頭增長到13000余頭。2017年前后,北京黑豬在京內的兩個基地相繼外遷,北京黑豬暫時離開北京。2022年,作為北京市“振興民族種業(yè)、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北京黑豬回歸北京”項目順利落戶延慶。
“延慶基地將在保留現有生態(tài)養(yǎng)殖模式的基礎上,建設全新的現代化育種繁殖場,配備先進的智能化育種測定系統(tǒng)與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致力成為‘生態(tài)+智能’飼養(yǎng)的現代化北京黑豬保種、育種場。”北郊農場副總經理井西濤說。
據悉,2023年北京黑豬出欄可達20000余頭。在京東、物美、超市發(fā)等商超和線上購物平臺,本土養(yǎng)殖的北京黑豬已經頻頻“現身”,逐步擺上了更多市民的餐桌。
核桃紋大白菜,再度“活躍”
立冬一到,大白菜開始集中上市。老一輩北京人此時總會懷念起開鍋即爛、回味甘甜的核桃紋大白菜。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傳統(tǒng)大白菜品種,因其抗病性差、產量低而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為了保住北京老品種蔬菜,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科技人員多方尋找,最終從“菜把式”王振林手中找到了核桃紋大白菜和一些其他老品種原種。“與80年代相比,現在北京的溫度、濕度都發(fā)生了變化。相應的,核桃紋大白菜種植也要進行適應性改造和創(chuàng)新。”蔬菜老專家曹華與技術團隊一起,用新的種植理念和技術,讓核桃紋大白菜再現生機。
10月底,大興區(qū)禮賢鎮(zhèn)田園鑫盛蔬菜園區(qū)的核桃紋大白菜長勢喜人。“立冬前后就可以收獲了,核桃紋大白菜味道清甜,一煮就爛很受市場歡迎。”園區(qū)工作人員介紹。
除了大興,昌平、順義等區(qū)的60多個種植基地也引種了核桃紋大白菜,每年總產量可達800-1200噸。河北、黑龍江等地也陸續(xù)引進種植,核桃紋大白菜又重新活躍在了蔬菜市場里。
濃郁青韭味兒,香飄餐桌
青韭,是老北京人的“心頭好”,也是緊俏“尖貨”。青韭辛香味更濃、韭葉極嫩,每逢吃餃子,餡里加一點兒青韭,可謂“點睛之筆”。
青韭是經特殊工藝培育的一類韭菜,但由于生產技術復雜、產量較低、價格也較貴,屬于小眾化蔬菜,所以漸漸退出了市場。
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尖貨”又重回蔬菜市場。在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支持下,田園鑫盛蔬菜園區(qū)完全復原了青韭生產的老工藝,目前每年大約供應2000斤左右。“青韭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園區(qū)工作人員說,“現在老北京人吃青韭,更多是在吃一種情懷。”
近十年來,北京市農業(yè)農村局持續(xù)推動北京老品種回歸市場,花葉心里美蘿卜、北京刺瓜等十余個蔬菜老品種,以及北京油雞、北京鴨等畜禽品種都再次煥發(fā)活力。
北京老品種,承載著北京的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也是北京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越來越多老品種的回歸,不斷充實著北京種質資源庫、豐富著首都市民的“菜籃子”“肉案子”。“目前全市擁有5個國家級、3個市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共保存79萬份種質資源。”北京市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北京市始終著力建立健全農業(yè)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在深入推進“種業(yè)之都”建設的同時,讓廣大市民品嘗到更加豐富的北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