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縣友誼鄉(xiāng)五家子村是個小村莊,村邊挺拔的白楊樹,村口成排的柴草堆,村里成行的紅磚房,看不出這里與其它村有什么不同。
走在五家子村的村路上,你偶爾會看到黃頭發(fā)、白皮膚、高鼻梁、深眼窩的人。這不是外地游客,而是本村村民。要問他們?yōu)槭裁床皇呛谘劬Α⒑陬^發(fā)、黃皮膚,因為他們是有部分俄羅斯血統(tǒng)的柯爾克孜人。
發(fā)現(xiàn)富裕柯爾克孜
為什么有著俄羅斯血統(tǒng)的柯爾克孜人會到富??h定居呢?8月14日,踏查記者來到五家子村進行探訪,了解了這一情況的來龍去脈。
柯爾克孜是突厥語,“四十個部落”的意思,祖居葉尼塞河流域、杭愛山、阿爾泰山一帶,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統(tǒng)一中國,將柯爾克孜族先民劃入元朝領土,元朝在此設萬戶府。
按照當?shù)乩先丝诙鄠鞯膫髡f故事,1733年,清雍正帝在位期間,葉尼塞河流域哈克斯公國柯爾克孜族的一部分向西遷往新疆,當年8月2日,另一部分柯爾克孜族人東遷至烏裕爾河沿岸,并在這里建立起五個房子,分別是韓、吳、常、蔡、劉五個姓氏的家。從那時,這里有一個新名字—五家子村。8月2日,也因此成為五家子村柯爾克孜族人的東遷節(jié),當?shù)孛磕甓加写笠?guī)模的慶祝活動。
五家子村在富裕縣城南12.5公里處,小村共有554人,除了柯爾克孜族,還有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漢族。全省柯爾克孜族人口有2000余人,富??h占1400人,富??h的柯爾克孜族以五家子村為最多,有282人,占全村人口的51%。因此,五家子村是全省最大的柯爾克孜族聚集村。
柯爾克孜族是一個外遷民族,幾百年來與當?shù)孛褡迦诤驮谝黄稹?940年,一位日本專家在調(diào)查蒙古族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8戶額魯特蒙古與其他蒙古人在相貌、語言方面差異非常大,作了初步的記載。1944年,又一位日本學者發(fā)現(xiàn)了五家子村柯爾克孜人,寫出了專門介紹富??聽柨俗稳说恼{(diào)查報告。
1951年,當時的黑龍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qū)ξ寮易哟蹇聽柨俗蔚目疾煊绊懽畲?。當時,于毅夫領著調(diào)查組對這個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調(diào)查,親自執(zhí)筆寫出了“嫩江草原上的吉爾吉斯人”一文,在吉爾吉斯人同意的前提下,正式把這個民族恢復為吉爾吉斯族。1960年,為與新疆同根同源的柯爾克孜族名稱統(tǒng)一,五家子村的吉爾吉斯族改為柯爾克孜族。
多年來,專家學者對富??聽柨俗稳说难芯恳恢睕]有間斷過,從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中央民族大學胡振華教授經(jīng)過多年的語言研究,認為富??聽柨俗稳酥v的就是古代的吉爾吉斯語言,是語言的活化石,五家子村也因此被稱為化石部落。
柯爾克孜族老人說柯族
在長期與當?shù)孛晒抛?、達族、漢族居民的共同生活中,語言上互受影響,準確地說,富??聽柨俗稳酥v的柯爾克孜語是被蒙語、達語影響了的吉爾吉斯語。這個事情,可以通過當?shù)乜伦謇先苏f的歐利婭女士尋根的故事得到佐證。
歐利婭的祖輩是哈克斯公國的公民,30多歲的歐利婭前些年留學哈爾濱,嫁給哈爾濱一個小伙子后,一直在哈定居。聽說富??h五家子村聚集著280多名柯爾克孜族人,而且這里的柯族人是300多年前從哈克斯公國遷過來的,便于2008年來五家子村尋根。
在五家子村,歐利婭受到了村支書范如宇的熱情接待,并找來了幾個年齡最大的柯族老人。老人們把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故事,講給歐利婭聽。幾位老人多年來,從沒用柯語講過這么多話,顯得異常興奮。歐利婭和這幾位老人,竟然可以用古老的吉爾吉斯語交流,雙方竟是同根同族,不虛此行的歐利婭顯得很高興。
指著老祖宗留下的幾百年前的老門,76歲的柯族老人常連忠說:“這個門是臥室門,兩扇對開,上面一個釘子都沒有,是純木頭的。門上沒有玻璃,只有一格一格的楞,上面貼著窗戶紙。他們往窗戶紙上噴豆油,這樣屋里亮,窗戶紙也防雨,而且耐用。”高鼻、深目、藍眼睛,一看常連忠就是柯族人。
在友誼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75歲柯族老人韓淑珍的家。韓淑珍很白,是白種人的那種白,鼻梁很高,鼻子很大,眼窩深陷,眼睛是褐色的。她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也是她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丈夫吳永發(fā)曾跟毛主席照過像。
韓淑珍的丈夫叫吳永發(fā),1956年少數(shù)民族代表參觀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接見,并在人民大會堂墻外與毛主席合影留念。被毛主席接見后的第三年,吳永發(fā)就入黨了,當上了五家子大隊黨支部書記。
韓淑珍家除了女兒會唱柯語歌,其他人都不會柯語。孫子、外孫子都先后考上大學了,他們用的都是漢語,有時說蒙語,就是不說柯語。年輕人沒有人會柯語,他們也不張羅找韓淑珍學。“如果他們想跟我學柯語,我會教他們的。有人問,我就教,沒人問,我也懶得教。”韓淑珍無奈地說。
柯語本來是有文字的,可五家子村的柯族老人,只會說柯語,不會寫,也不會讀。韓淑珍含著眼淚對大家說:“會柯語的也就我們這幾個老人了,如果我們沒了,五家子的柯語也就沒了。”
美麗的柯爾克孜族傳說
據(jù)柯爾克孜族老人常連忠回憶,富??聽柨俗巫鍋碜赃b遠的葉尼塞河。傳說準噶爾部王子達瓦齊與清朝皇帝作斗爭,被阿睦爾撒納出賣,被埋伏的清兵俘虜。富裕柯爾克孜族屬于達瓦齊的部落,參與了準噶爾與清廷的斗爭,戰(zhàn)敗后遷往黑龍江。據(jù)可以查實的史料證實,歷史上確有達瓦齊其人,參與了準噶爾與清廷的斗爭,所以研究柯爾克孜族的專家認為,柯族老人口耳相傳的口頭歷史與歷史相去不遠。
除了有關達瓦齊的傳說,柯爾克孜的口頭歷史還與一匹大白馬有關。傳說中的大白馬領著柯族人,歷盡千難萬險,到達了水草肥美的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沿岸,大白馬死在一個小湖邊,旁邊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當主人發(fā)現(xiàn)大白馬時,被白馬身下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迷住,他們停止了東遷的腳步,在這里最先蓋起五間房子,因此叫五家子村,大白馬旁邊的湖因此得名白馬湖。
記者來到白馬湖,早已不見了當年的模樣。原來,五家子村就是圍在白馬湖四周建起來的小村莊。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主任吳元豐,從浩如煙海的滿文資料中發(fā)現(xiàn)了26件與柯爾克孜東遷有關的史料。史料記載柯爾克孜共有兩次東遷,第一次是1733年,雍正帝接受了靖邊大將的建議,把柯爾克孜族遷往黑龍江。第二次是柯爾克孜族參與了準噶爾部與清廷的斗爭,當作戰(zhàn)俘被東遷至黑龍江。第一次東遷,是圣旨,柯爾克孜族得到了清政府的禮遇,第二次東遷,是戰(zhàn)俘,賞給官兵為奴,地位低下。
關于富裕的柯爾克孜人,有學者認為是第一批遷來的柯爾克孜人的后裔,也有部分專家認為是第二批柯爾克孜人的嫡傳。不過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兩批柯爾克孜人可能在此融和。
在柯爾克孜的東遷路線問題上,一直有著南線和北線兩種說法。柯爾克孜人的口頭歷史里,多次提到北京。南線說認為,他們是從新疆到北京,然后再迂回到富裕。近年來,由于大量的滿文資料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使得柯爾克孜東遷路線定格在北線。既穿越喀爾喀蒙古草原,到達齊齊哈爾。
今天的生活很美好
五家子村柯爾克孜族人以前以游牧為主,剛來富裕時不會種地。后遷來多戶漢族、蒙古族、達族人家,各民族間相互通婚??聽柨俗稳酥饾u地跟當?shù)氐臐h人學習種莊稼,但與富裕其它村相比,一直富不起來。
在村委會,記者見到了今年64歲的常鎖老人。常鎖是一個地道的柯爾克孜族人,從他的穿戴上還可以看到柯族人的痕跡。30年前的五家子村,有個小名叫“國隊”。為啥起了這么一個名呢?當時五家子村叫生產(chǎn)隊,所有社員都大幫哄,一個好勞力一年掙的工分還抵不上口糧。一年下來,剩的最多的是布票和棉花票,為啥能剩呢?沒錢買唄!當時有一句“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順口溜兒,五家子村啥都伸手向國家要,一年到頭都是靠國家救濟。這句順口溜兒正是五家子村當時的真實寫照。因此,五家子村就有了小名“國隊”。
據(jù)常鎖老人回憶,當時全村住的都是土坯墻、草房,唯一一座磚房還是土蓋兒的。常鎖回憶說:“我結婚的時候,和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鋪大圈炕上。買了一塊非常便宜的布,一拉簾就算是洞房了。一年到頭,也就是年三十晚上能吃上一頓不管飽的肉,大米飯做夢的時候常吃。”
“五家子村從1981年開始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分田到戶,從那時開始,村子真是一年一個樣。”說到這里,常鎖老人的臉上掛滿了笑容。聽說柯族王文廣家去年新蓋了大房子,我們驅(qū)車來到他家。100多平方米的大磚房,墻外貼著白瓷磚。屋里是火炕,上面一個海綿墊子,冬天住火炕,夏天住海綿墊子,真應了小品火炕上面安彈簧的話。
36歲的王文廣,偷偷跟我們亮了亮家底。一臺車,兩輛摩托,家里十頭大奶牛。這時王文廣的媽媽買菜回來了。指著菜園子里的荒草,王文廣的媽媽說:“現(xiàn)在日子好了,誰還在院里種菜呀,我寧可買菜,也不種菜。有伺候菜的時間,干點啥不掙錢呢!”
村委會主任孫來珍感慨地說:“從那以后,村民們逐漸富裕起來。到了現(xiàn)在,村民的日子那就更不用說了,吃穿不愁,村民基本都住上了磚瓦房。2003年起村里大規(guī)模養(yǎng)牛,現(xiàn)在全村554人,養(yǎng)了800多頭奶牛。從2006年開始農(nóng)民,種地不繳稅了,國家還給補貼。村里人都富了,人均收入3700多元。要是沒有國家的富民政策,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連想都不敢想。”
這正是“五家子村柯族多,高鼻深目皮膚白。東遷歷史口頭傳,吸引專家學者來。”
見面擁抱親臉頰
柯爾克孜人熱情好客,注重禮節(jié),禮節(jié)多少有點跟歐洲人相似,見面也是擁抱親臉頰。
走進五家子柯族村,采訪韓淑珍的時候,終于見到了正宗的柯族“見面禮”。隨行的友誼鄉(xiāng)副鄉(xiāng)長劉昌玉,一見到老朋友韓淑珍,笑呵呵地寒喧著伸出手來,要跟韓淑珍握手。
75歲的韓淑珍,有風濕,本來腿腳不太利索,但看到老朋友劉昌玉來了,還是三步并兩步地沖上去,上來就是一個熱烈的擁抱,抱上就不撒手了,一邊嘮著貼己話,一邊在兩邊的臉頰上各親一口。
大家一下愣住了,然后哈哈一頓大笑。協(xié)助我們采訪的富??h宣傳部副部長孟宇宏,邊開玩笑邊認真地說:“怎么就可鄉(xiāng)長抱啊,這還有部長呢?”韓淑珍哈哈一笑,“那還不得一個一個抱啊。別著急,誰都不落。”這種禮節(jié),只有柯爾克孜的老人才會做,年輕人一般都用握手來代替了。
這只是一個日常的禮節(jié),柯爾克孜人其他禮節(jié)還很多。韓淑珍向記者介紹,柯爾克孜人非常尊敬老人,年輕人見了老人,必須畢恭畢敬地行禮問候;如果是騎馬相逢,年輕人要下馬行禮問候,并請老人先行;不能在老人面前大聲喧嘩,吵鬧,否則視為對老人不尊敬;年輕人不能從坐著的老人面前跑過;與老人同行時,要請老人先行;進門時要請老人先進,并請老人上坐;吃飯時先敬茶并請老人先食。遇到家長里短的糾紛,要請老人調(diào)解,遵從老人的意見??聽柨俗渭彝ヒ话闶侨劳茫夏耆耸且患抑L,晚輩對長輩十分孝敬,沒有虐待、遺棄老人的現(xiàn)象??聽柨俗稳藧塾罪L尚很濃,無棄嬰之習,在家庭和社會中,小孩受到特別的愛護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