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一座糧倉 興隆糧庫:守好“保命糧”

   2021-08-20 河南日報10190
  “鄭州防汛部門通知,19日可能還有暴雨,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近30年,每次提起暴雨,鄭州興隆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王偉格外敏感。
 
  8月16日,在鄭州市三環(huán)內西北角的鄭州興隆國家糧食儲備庫,王偉正指揮工作人員進行防汛演練:一組搬運沙袋到指定位置,另一組負責啟動3臺抽水泵,大門口量身定制的擋雨板也“嚴陣以待”。
 
  站在庫區(qū)大門口,記者明顯感到,該庫區(qū)地勢比四周低了約六七十厘米,對面建筑工地9米深的大基坑被圍欄圍起,正在緊張施工,門前新修的道路尚未與市政管網接通,排水存在隱患。
 
  “當時庫區(qū)院內積水沒過膝蓋,經過近三天的努力,積水才排完。由于糧食倉密封嚴實,倉內沒有滲水,糧食完好無損。”對于上個月的特大暴雨,王偉仍心有余悸,“每年汛期我們都要開展3—5輪防汛演練,全員上陣,明確分工,責任到人。正是這種預警預演的良性機制,使得糧庫有驚無險。”
 
  從最初周邊一片麥田到如今身處高樓林立的市區(qū),這座建于1984年的糧庫經歷了城市的大發(fā)展,經受住了極端天氣的考驗,穩(wěn)穩(wěn)地守護著百姓“保命糧”。
 
  王偉見證了糧庫的變遷,“上世紀90年代,入庫的糧食都是用麻袋裝好的,一袋凈重90公斤,每個糧垛疊起來足有21層,工作耗時又不安全,如今,散裝糧的儲存容量大,操作方便。”
 
  變的不止于此。該庫區(qū)東南方向約50公里外的鄭州興隆國家糧食儲備庫港區(qū)庫,占地227畝,16幢高大平房倉整齊排列。新一代護糧人裴穎璘正在智能化大廳查看糧情,他的主要工作是維護糧庫“智慧大腦”的日常運行。
 
  “這是今年6月份剛輪換的新麥,目前倉內溫度25℃,在安全范圍內。”裴穎璘說,糧溫是判斷糧食儲存的晴雨表,2號倉內的416個測溫點、45個害蟲誘捕器通過計算機傳輸實時數(shù)據(jù),溫濕度、糧堆氣體濃度等基本糧情便顯示在大屏幕上。
 
  “通風是降溫降濕的關鍵。上個月暴雨過后,我們利用智能通風系統(tǒng),倉內的溫濕度迅速降了下來。”裴穎璘輕點鼠標,2號倉的窗戶緩緩打開。之前,通過旋轉搖把開一個窗戶需要2分鐘,如今,點點鼠標,1分鐘內就能把整個庫區(qū)的窗戶全部打開。
 
  緊接著,大屏幕的畫面切換到7號糧倉,一層薄薄的塑料膜平鋪在小麥上,使得整個糧堆處于一個密閉空間。裴穎璘說,糧食儲存最重要的是防治害蟲,抑制微生物。這里正在進行智能氣調,從空氣中提煉氮氣充入塑料薄膜內,當?shù)獨鉂舛冗_98%以上低氧環(huán)境時,糧食呼吸減弱,害蟲被憋死,實現(xiàn)儲糧的綠色無污染。
 
  在庫容達12萬噸的港區(qū)庫,20人就能完成糧食的日常管理。據(jù)統(tǒng)計,通過智慧儲糧手段,人力成本降低40%,能耗成本降低30%,糧食合格率達到100%。
 
  “30多年來,糧庫的基礎設施和儲糧技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確保糧食的綠色、保鮮、營養(yǎng),努力滿足人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王偉說,在實現(xiàn)安全儲糧到追求綠色儲糧的路上,糧庫始終發(fā)揮著糧食安全“壓艙石”、服務調控“主力軍”、市場調節(jié)“穩(wěn)定器”的作用。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