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添加劑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紀,那時食用色素便已用于古埃及人的餐桌上。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典籍《齊民要術》中,也記載了利用亞硝酸鹽制作臘肉的工藝。各種各樣用于食品的添加劑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歷史,從未遠離。更有眾多學者認為,正是因為食品添加劑的存在,現(xiàn)代化的食品加工業(yè)才得以發(fā)展。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老朋友",當下的人們卻感到陌生又恐懼。仿佛食品添加劑是一個忽然闖入生活的不速之客,惟恐避之不及。
在這樣一個"恐添"時代,人們在購物時如臨大敵,一邊痛罵著添加劑的制造者們,一邊將手伸向那些色香味俱全的加工食品。
殊不知,和消費者一樣,添加劑又何嘗不是受害者?圍繞著"添加劑"這個名詞,有怎樣的矛盾難以調和,又有怎樣的利益關系在暗中博弈。
盲目恐添,緣于誤區(qū)
現(xiàn)在人們對添加劑可謂"談虎色變".當蘇丹紅雞蛋、吊白塊豆腐、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見諸報端的時候,人們逐漸從憎惡變成了恐懼。
然而,事實上"消費者恨錯了對象",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的教授李里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蘇丹紅、吊白塊、三聚氰胺這些都不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疇,作為化工原料的它們是不折不扣的非法添加物。
根據(jù)《食品添加劑使用衛(wèi)生標準》,在我國允許應用在食品中的添加劑分23個大類,包含334種食品添加劑,1850種可用于食品的香料。在眾多的種類中,大多數(shù)都是在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具有為食品著色,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風味,延長食品保質期限,提升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等功效。
在李里特看來,"食品添加劑的作用應該是讓食品變得更加好吃和安全。很難想象如果大多數(shù)食品不添加防腐劑會怎樣,估計消費者只有天天去逛超市才有可能吃到?jīng)]有變質的食物了。"
李里特說,其實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沒有太多認識,往往看到一兩篇關于因非法添加物而導致食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的報道,就錯誤地認為這是食品添加劑導致的。而在消費者開始恐慌的時候,諸如一些類似"普通人每天要攝入90多種添加劑"的言論也極大地造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能被國家列入添加劑范疇的,原則上可以認為它們并沒有害處。"李里特說,如果真的是添加劑出現(xiàn)了問題,那么不用等老百姓"恐添",估計國家的法規(guī)就該"緊添"了。
李里特認為,所謂的"恐添",與其說是食品添加劑在興風作浪,不如說是消費者由于心理恐懼反被誤導所致。他笑言:"看來我國對公眾的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和教育的力度還不夠,致使廣大消費者缺乏相關的知識。當消費者真正了解食品添加劑到底是什么,便能夠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一些食品安全問題。"
李里特同樣指出,雖然食品添加劑本身并非有害物質,但是一些濫用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過度地使用同樣也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比如,利用多種添加劑試圖掩蓋食品加工本身的缺點,彌補消毒、殺菌不徹底等情況;或者為了企業(yè)利益,用添加劑組合出想要的味道和口感,以代替本應加入的食材,以降低成本;另外就是以次充好,利用宣傳,因添加多種物質而提高價錢等(比如牛奶中添加香料)。這樣做也許并不會導致質量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欺詐行為。李里特強調:"不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劑,只要合理、合法地使用,食品添加劑是無害的。真正對消費者產生危害的是那些非法的使用者。"
沒有需求,何來利益
正如李里特所說,很多企業(yè)在利益的驅使下,對于添加劑的過量使用和濫用的問題嚴重,甚至會添加非法添加物。在用"無商不奸"的形容詞抨擊這些企業(yè)的同時,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需求,何來利益?
如今人們對生活品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飲食方面更是如此。"色香味俱全",這已經(jīng)是上個世紀的要求,吃出個性、吃出品位成為新派美食家們標榜的原則。
另外現(xiàn)代都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注定了大多數(shù)人很難在舒緩的狀態(tài)下享用一日三餐,快餐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人們又不愿意因為追求快而放棄味道。于是,各種"人造肉",各種味道的湯料漸漸地擺滿了超市的貨架。人們興高采烈地選著自己喜歡的口味,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些不過是同樣的材料加了不同的添加劑而已。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下,自然有很多人坐不住了。添加劑的成本極低,但是卻能夠為企業(yè)帶來巨大的利潤,實現(xiàn)巨額的原始積累,而且讓人難以察覺。在這樣的利益面前,相信有一部分人難以經(jīng)受住道德的考驗。
但在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系教授柴巍中看來,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和企業(yè)的利益驅使固然是造成食品添加劑濫用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但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添加劑管理和評估體系,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整、市場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現(xiàn)象很難得到根治。
有法可依,健全體系
柴巍中指出,一直以來,我國在包括食品添加劑在內的眾多食品安全問題上并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這里面包括安全評估體系、健全的部門管理、成熟的第三方檢測等等。
"就拿安全評估來說,以前我國對一些調味料和添加劑所做的實驗大多數(shù)通過老鼠來完成(老鼠的基因與人類相似)。通過在兩三代老鼠身上的實驗,并沒有發(fā)現(xiàn)對老鼠有害,便認為對人類同樣是沒影響的。但事實上,最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當初在鼠類身上做實驗證明是安全的添加物,在幾十年后人的身上產生了有害反應。"柴巍中說,"這就是我們所能做到的安全評估。由于成本和時間的考慮,不可能用人體做實驗,所以所謂的安全僅僅是相對的。"
柴巍中認為,如果能夠讓這類實驗更加充分,是目前要著重思考的問題。同時他也指出,我國對于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評估與國外并沒有完全接軌。如美國、日本和歐盟,他們的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評估每隔3-5年便會重新評估并做出調整,而我國的很多指標甚至10多年都不曾有過變化,顯然并不科學。
另外,我國在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中,由于采取分段管理模式,參與的部門過多,同時各部門的分工不明確,又沒有相應的文件規(guī)范,各部門僅以自己的職責來單獨制定分工,導致出現(xiàn)職權交叉、遺漏的現(xiàn)象。這也給不法企業(yè)提供了鉆空子的機會。
這一點在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便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中國奶業(yè)的著名學者顧佳升曾多次撰文,呼吁我國建立完善的行業(yè)標準,并明確各部門的分工。
此外,柴巍中認為,我國在食品安全問題中缺乏第三方檢測機構。"在國外,檢測都是由政府委托給民間機構來做,這樣能充分保證客觀、公平和公正。"
雖然隨著《食品安全法》和新的添加劑標準的出臺,中國開始邁出了重要的步伐,但是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的不足。"中國在規(guī)范食品添加劑的道路上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柴巍中說道。見習記者 崔崳/文 記者 陳元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