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舉行的食品安全年會上,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何計國表示:當前,我國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誤讀了,其實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具體見:學者:食品安全事件多為誤讀 不合格≠不安全)
?。?月19日《京華時報》)
“不合格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不合格不僅有營養(yǎng)成分不達標,也有含量不達標、包裝不合格等情況,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哪需要專家來語重心長地提醒。對專家學者而言,有時間講正確的廢話,不如將時間用在反思食品安全事故為什么多發(fā)之上。事實上,專家應該想的是,為什么人們有時會誤讀食品安全問題?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顯然,正因為有食品安全事件多發(fā)的背景,才有了公眾的習慣性質疑與焦慮,在習慣性焦慮下,才會出現(xiàn)誤判。其實即便是誤讀,根本原因也不在于公眾,而在于企業(yè)和監(jiān)管部門一直未給予公眾足夠的信心支撐。
專家學者每一次正確的廢話,都會給人一種轉移矛盾掩蓋問題的印象,這不僅是在人們的傷口上撒鹽,且難免讓人疑惑:專家學者到底替誰說話?用心何在?一旦進入這般考問,專家言辭便難免有給監(jiān)管者開脫責任之嫌,有利益代言人之嫌,如此,不但難以穩(wěn)定公眾的情緒,反而會適得其反,引發(fā)更大的民意反彈。
對食品安全保持警惕,對整個社會有益無害,哪怕有時候是誤讀,也會對企業(yè)和監(jiān)管部門形成倒逼,而作為專家學者,則應該多反思食品安全事故的多發(fā),給出完善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的針對性辦法。至于那安撫民意的什么歷史最好、標準最嚴,更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用事實說話,遠勝于口頭上的“雄辯”。只有將“安全常識”拾起來,且身體力行,食品安全問題才不會像今天這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埫麸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