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04年是一個讓中國9億農民難忘的好年頭。
今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幅有望創(chuàng)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據(jù)統(tǒng)計,今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0多元人民幣,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創(chuàng)近8年來最高。
今年,全國糧食增產已成定局,一舉扭轉了自2000年以來連續(xù)4年減產的局面。
農業(yè)告別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出現(xiàn)“糧食增產、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三增勢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絢麗的一景,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受益于風調雨順的氣候條件,更得益于今年中央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政策。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自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這是17年后,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回歸農業(yè)。事實證明,2004年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中央一號文件及此后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其成效是明顯的。
不過,就在我們?yōu)榻衲贽r業(yè)所取得的成就歡欣鼓舞時,中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xiàn)逆差,讓人們在高興之余感到了些許不安。
“逆差并不可怕,但它是一個警鐘!”
來自農業(yè)部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保持雙增長,但進口增幅大大超過出口增幅。農產品貿易格局由去年同期順差轉變?yōu)槟娌?。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76.6億美元,同比增長30.4%。其中,出口額為161.2億美元,同比增長9.7%;進口額為215.4億美元,同比增長51.8%。農產品貿易由去年同期順差5億美元轉變?yōu)槟娌?4.2億美元。
當記者就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xiàn)逆差一事采訪中國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柏園時,說“逆差并不可怕,但它是一個警鐘!”徐柏園表示,市場經濟變幻莫測,我國農產品出現(xiàn)逆差也屬正常,在美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也存在貿易逆差。目前,中國水資源緊缺,土地的使用強度也很高,進口國外的農產品有利于緩解資源方面的壓力。所以說,逆差并不是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正視它,努力縮小它。逆差的出現(xiàn)提示,我們固有的一些優(yōu)勢條件正在發(fā)生改變,國際農產品貿易正呈現(xiàn)新的趨勢。在新形勢下,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確保我農業(yè)大國的出口優(yōu)勢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
“供需關系失衡引起谷物出口明顯下降是造成逆差的主因。”
有些分析認為,今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xiàn)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調控的結果。我國政府今年減少了主要農產品的出口配額,如大米、小麥、玉米等。以玉米為例,今年國家將玉米出口配額調減到300萬噸。據(jù)海關總署統(tǒng)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累計出口玉米188.3萬噸,同比減少82.4%。受價格的制約,9月我國僅出口玉米4.1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98.1%。
也有人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障礙。如中國茶葉出口遭遇嚴重的“綠色壁壘”;禽流感后,今年1至4月,我國凍雞出口量比去年減少近一半,等等。調查顯示,食品土特產和畜牧產品出口行業(yè)中89.7%的受調查企業(yè)稱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82%的企業(yè)稱減少了市場份額,而35%的企業(yè)則稱被擠出市場。據(jù)有關方面統(tǒng)計,去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因技術壁壘而遭受的損失達到95億美元。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指著農業(yè)部《2004年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的數(shù)據(jù),析強調:“今年農產品貿易出現(xiàn)逆差有其特殊的原因,供需關系失衡引起谷物出口明顯下降是逆差產生的主要原因?!?br>
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谷物393.4萬噸,同比下降72.9%;進口694.7萬噸,同比增長2.9倍;谷物由去年同期凈出口1274.2萬噸轉變?yōu)閮暨M口301.2萬噸。谷物出口明顯下降在整個數(shù)據(jù)分析中占主體地位。徐小青告訴記者,由于國內糧食連續(xù)4年減產,庫存降至歷史低點,糧食價格上漲30%-40%,導致出口成本上升了30%-40%,這促使糧食出口減少;而國內糧價的上漲,同時也刺激了進口的增長。出口大幅減少,有效緩解國內供求。另外,我國有限的資源條件決定,糧食主要用于調節(jié)國內市場,因此我國不會成為糧食出口大國。所以,不能把逆差簡單的歸結為“政策影響”。至于“貿易壁壘”影響,業(yè)內人士指出,壁壘問題不是今年才出現(xiàn)的,它一直都在對我農產品出口產生影響,所以不能把它作為今年逆差出現(xiàn)的主因。
“練好內功,提高國際競爭力是根本!”
逆差的出現(xiàn),意味著國外大量優(yōu)質農產品涌入國內,很多人擔心國內農產品市場將會受到沖擊。徐小青認為,進口產品的過多進入必然會影響到國內市場,但目前進口激增的情況并不是由產品的價格和品質引起的,而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他向記者舉例,中泰果蔬貿易實行零關稅后,大量泰國水果涌入國內市場,但對大多數(shù)消費者來講,物美價廉的國產水果才是他們的首選。但是,不管怎樣,隨著農產品配額和關稅的逐步放開,中國農產品恐怕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高枕無憂了。
面對未來的形勢,徐柏園肯定地說:“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農業(yè)生產國,保持出口優(yōu)勢,盡量減少逆差,這個方向是定而不疑的。要想在國內外市場站住腳,練好內功,提高國際競爭力是根本!”
徐小青和徐柏園都提到了加強食品安全在提高國際競爭力中的重要性。在農產品貿易更加自由、開放的今天,各國對食品的質量安全越來越關注,制定了越來越嚴格的農產品技術標準。因此我們應盡快熟悉WTO規(guī)則,及時了解進口國的檢驗檢疫要求,提高產品品質,使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這是企業(yè)、政府、協(xié)會需共同面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此外須調整優(yōu)化農產品出口結構,讓一些“非主流”的農產品挑起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大梁。在今年糧食出口減少的前提下,水產品、園藝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暫時彌補了糧食出口的不足。水海產品和園藝產品等優(yōu)勢農產品,成為拉動農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們應因勢利導,發(fā)展水海產品、果蔬產品、花卉產品等附加值比較高、深加工、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優(yōu)化出口結構。
最后,徐柏園強調,我國加入WTO已3年了,作為世貿組織的一員,我們不能再用舊觀念將市場劃分為國際和國內兩部分。在新形勢下,無所謂國際、國內市場,它們已融合為一體,因此擺在企業(yè)面前的任務就是大舉改革流通業(yè),盡快融入世界貿易大市場。
●相關鏈接
今年出臺的農業(yè)政策:
□取消農業(yè)特產稅;減免農業(yè)稅。
□建立直接補貼制度。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
□堅決嚴格保護耕地,加大農業(yè)投入。
□推進農業(yè)科技進步,加快適用技術推廣,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的單產和質量。
□嚴控農資價格,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
□糧食購銷市場化。
□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組織起來進入市場購銷糧食。
□建立糧食流通法規(guī)。
□以推進糧食產業(yè)化經營為主旨,發(fā)展玉米等深加工業(yè),支持燃料酒精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