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少不了要舉辦燈展以及燈謎競猜活動。人們在賞燈的同時,猜上幾則燈謎,定會憑添幾分趣味。不過,對謎燈的出現(xiàn),則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燈謎,亦稱謎語,在春秋時期被稱為“廋辭”。那時,群雄崛起,列國紛爭,游說之士為了勸說王侯,常常隱本意而借喻其他,使對方從中受到啟發(fā),從而達到勸說之目的。這種隱語被稱為“辭”。
秦漢以后,此風(fēng)更加盛行。漢代蔡邕的“曹娥碑題辭”,南北朝鮑照的“井謎詩”等,初具謎語雛形。梁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中就明確記載:“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yōu),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并進一步解釋:“謎也者,迴互其辭,使昏迷也”。北宋時期,人們在每年的元宵節(jié)前后將詩句制成謎語懸掛于彩燈之上,稱為“商燈”、“商謎”或“燈謎”。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乃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這就把當(dāng)時燈謎的制作和特點概括了出來。因謎語創(chuàng)作大多設(shè)想曲折,寓意廣泛新穎而別致,因而難以被人一時猜中,就像射虎一樣困難,因而猜謎語又被稱為“射虎”或“打虎”?,F(xiàn)在人們猜謎語時所說的“打一物”、“打一字”等都是由“打虎”轉(zhuǎn)化而來。
明清之時,猜燈謎活動極為流行。曹雪芹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多次記敘了賈府猜謎語的情景。尤其在第二十二回中,不僅描寫了眾人猜謎語的熱鬧場面,而且不惜筆墨接連寫下了七則謎語,讓讀者也著實過了一把猜謎癮。清朝李汝珍所著章回小說《鏡花緣》中的“姊妹陶情”和“暢游智佳國”兩段情節(jié),則好像是作者專門為猜謎而寫,其中的謎語更是妙趣橫生,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
燈謎,按類別可分為物謎和字謎兩大類。就體式而言,有扣字、離合、會意、象形、諧意、別解、假借等,法格則有卷簾、秋千、系鈴、解鈴、齊飛、脫帽、求凰、加冠、折腰等20余種。歷代有不少名人、學(xué)者曾編造了謎語選集,如《文戲》、《春燈謎》、《燈謎品括》、《拙園燈謎草》等。民國時期的《謎?!?,收錄了當(dāng)時民間廣泛流行的各式謎語20000多條。
燈謎如果與“元旦”或“春節(jié)”結(jié)合,更是名副其實。人們在迎新春慶佳節(jié)、鬧元宵賞花燈時猜上幾則謎語,會感到憑添幾分趣味。如某單位的迎春聯(lián)歡會上,主持人出了一則謎語:“唱唱跳跳又一年”,打一成語,謎底為“載歌載舞”。此謎中以“載”字別解“年”,“又一年”扣住兩個“載”,“唱”為“歌”,“跳”為“舞”,謎底自然清楚了。該謎析字嚴謹,匠心獨運,不失為上乘之作。再如“清明前一日”和“園墻四面開、但無人進來”兩種謎面,謎底都是“元旦”。前者的“清”、“明”代指清朝、明朝,而清朝和明朝之前是“元”朝,“一日”為“旦”,謎底自然明了;后者“園”去其“墻”剩下了“元”,“但無人”即為“旦”,謎底不言自明。
燈謎猜單字,要拆字清晰,技法精巧。如謎語“除夕即是歲末”,謎底為“多”字;“年尾即是歲底”,謎底為“舛”字。前一則“多”字除去一個“夕”字,所剩即是“歲”字的末尾“夕”;后一則“舛”字的半邊是“年”字之尾,半邊是“歲”字之底。兩謎謎面相似,解謎卻不一樣,實為一株并蒂蓮。還有兩則謎語:一為“來日是春天”,另一為“春天一日游”,兩謎謎底都是一個“奏”字。前者要用“加法”,在“奏”字中間來個“日”字即成“春天”;后則要用“減法”,“春天”兩個字中的“日”字游走,所剩即是一個“奏”字。這兩則謎語在謎學(xué)中稱為“增損體”,它是猜字謎的主要方法。
燈謎猜古人名,尤以《紅樓夢》人物四“春”為最,四則謎語均為語義雙關(guān),字字熨貼。如:“歲首新年”猜“元春”;“踏雪尋梅”打“探春”;“辭別隆冬”為“迎春”;“莫讓年華付水流”自然是“惜春”了。第一則謎語謎底的“春”扣“新年”,第二則的“春”扣“春天”,第三則的“春”扣“春季”,第四則的“春”扣“年華”,一字多義,深入淺出,其技法可謂是別具一格。
總之,燈謎是我國民間文學(xué)寶庫中一枝瑰麗的花朵,也是鍛煉智力、培養(yǎng)思維的文化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