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并編纂而成的《禮記·月令》中就明確記載:“祀灶之禮,設主于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的《戰(zhàn)國策·趙策》中也記述:“復滌偵謂衛(wèi)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代詩人羅隱的《送灶》詩中更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由此可見,我國民間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不過,古時的小年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也不盡相同。自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到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此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都于臘月二十三祭灶,并逐漸傳到民間。此時,在外做官、經(jīng)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
送灶神,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在邊上擺好 用竹篾扎成的紙馬并供奉上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讓他別說壞話。唐代古籍《輦下歲時記》中就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即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shù)淖旌螅銓⑸裣窠蚁?,和?/span>馬一起點燃,意寓灶王爺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有壯馬,有草料,灶王爺回天庭一定會一路順風。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并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進一步記載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diào)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的“黃羊”,則典出南朝范曄編著的《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另在我國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據(jù)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不過,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jīng)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但灶王爺?shù)沟资裁礃樱浆F(xiàn)在也沒搞清楚。有人說,“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一個大男人卻像美女一樣,倒也是的確迷人。可也有記載說,灶王爺是一位紅發(fā)獠牙的大神。少女見了,害怕還來不及,又怎么會有男女之嫌呢?可見,這只是一個民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