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馬關那古博村種植砂仁致富 2013年產值過千萬

   2014-03-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3130
核心提示:  近年來,馬關縣充分發(fā)揮氣候資源、地理條件等優(yōu)勢,把發(fā)展砂仁種植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砂仁種植逐漸成為高
   近年來,馬關縣充分發(fā)揮氣候資源、地理條件等優(yōu)勢,把發(fā)展砂仁種植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砂仁種植逐漸成為高原新興特色支柱產業(yè),隨著砂仁市場價格不斷攀升,馬關縣八寨鎮(zhèn)那古博村種植砂仁富了一方群眾,2013年砂仁價格達60元/公斤左右,產值達1400萬元,年人均收入超6700元。

  那古博村平均海拔154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700毫米,有耕地3650畝,2013年末有489戶2067人,99%在家務農。因氣候條件適宜,砂仁一直是該村的傳統(tǒng)種植,但當時因產量較低,畝產僅150公斤,價格也較低,僅售5元/公斤,故而未成為主要經濟作物。2007年,砂仁市場價格開始穩(wěn)步上漲,該村開始種植形成規(guī)模,當年種植達1000多畝,3年后掛果時售價上升到16元/公斤左右,一年后價格更是翻了一倍達35元/公斤左右,種植砂仁的經濟效益已遠超適宜種植傳統(tǒng)經濟作物水稻、玉米等,更是引發(fā)群眾種植熱潮。

  那古博村地處山區(qū),交通落后,全村座落于山坡上,常年“云深不知何處”,更是伴有缺水、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2007年前全村經濟收入還只靠出售口糧,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800元,屬于標準的貧困山區(qū)。為改變群眾生產生活狀況,當?shù)攸h委政府積極解決該村飲水、出行條件,并將滑坡地質災害點群眾搬遷,因地制宜引導群眾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過咖啡、榨糖甘蔗、木薯、蜜袖等,但終因土質條件較差而未能形成致富產業(y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后,該村積極支持,大面積種植林木,近年來初見成效,大大改善了該村的自然氣候條件,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也同時出現(xiàn)轉機,傳統(tǒng)林下作物砂仁生長條件得到根本性改變,促成了規(guī)模化種植的條件。

  2013年該村砂仁種植面積達4600多畝,掛果2000多畝,因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平均產量翻番,畝產達500公斤,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佳的土地畝產甚至可達1000公斤左右。該村委會梁子上村46戶因種植砂仁戶戶收入萬元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村”,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收入的有25戶,20萬元以上收入的有6戶,30萬元以上收入的有2戶。2014年該村預計有3000多畝砂仁掛果,預計產值有望超3000萬元,年人均收入有望超14000元。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