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中低端白酒巨頭,瀏陽河酒業(yè)雖百般努力,終究還是復蘇艱難。”有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曾經因有五糧液的“背書”一度紅遍大江南北的瀏陽河,如今,幾次借殼未果,步履維艱,企業(yè)已經基本停擺。而瀏陽河身上也折射出當前我國白酒行業(yè)普遍面臨的一些困境,如何突圍成為每個酒企亟待解決的問題。
擴張之痛 品牌價值丟失
瀏陽河曾創(chuàng)下年銷售額20多億元的歷史佳績,然而,昔日的中低端白酒新銳巨頭在走多元化道路時,卻遇到了發(fā)展阻力,最終業(yè)績回落。
資料顯示,1999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2002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2006年,銷售額攀升至20億元。而2008年-2010年的營收分別遞減至13億元、12億元、7億元。從2010年開始,市場上傳出瀏陽河資金鏈斷裂的消息,在所謂的“白酒黃金十年”的尾部,瀏陽河逐漸走向沒落。
“從2003年開始,瀏陽河在多個領域進行多元化投資,資源的分散制約了瀏陽河酒業(yè)的發(fā)展。到了2005年,瀏陽河業(yè)績出現了停滯和緩慢增長的現象,瀏陽河業(yè)不得不進入戰(zhàn)略調整。2007年開始,瀏陽河開始逐步剝離部分多元化產業(yè),將主要精力慢慢集中于酒業(yè)。然而,此時文章來源于佳釀網的白酒行業(yè)發(fā)展形勢已大為改變,傳統名酒崛起,高端市場火熱。
作為曾經的中低端白酒巨頭,瀏陽河酒業(yè)雖百般努力,終究還是復蘇艱難。”有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瀏陽河擴建生產基地及多元化擴張為自己品牌的沒落埋下了伏筆,而被五糧液“斷奶”后,公司又引入投資者引發(fā)公司內訌,經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2007年,瀏陽河與五糧液8年的OEM模式合作期滿后,瀏陽河選擇“單飛”。瀏陽河的掌舵人彭潮的規(guī)劃是在瀏陽市永安鎮(zhèn)打造一個國際級大型白酒生產基地,投資27.5億元,占地面積達1500畝,集五谷生產、糧食加工、印刷包裝、倉儲物流、文化旅游、名酒博覽于一體年產能達10萬噸,年產值50億元的瀏陽河國家名酒城。
然而,瀏陽河的名酒城建設至今仍未完工,據媒體報道,瀏陽河大型生產基地大部分沒有裝修完畢,“工廠已經放假兩三個月,只有不到十個人在值班,很久沒有看到老板(彭潮)來過了。”
擴張建廠給瀏陽河帶來資金之困,但是資本運作及產品體系擴張才是真正擊垮瀏陽河的武器。
為了上市,瀏陽河從資本市場引入了一批人員,而這次的“人才”引進直接導致了瀏陽河20多位核心營銷骨干集體辭職,跑去競爭對手公司任職。
另外,本來就是做OEM模式的瀏陽河,后來又推出九大品牌、不同度數、不同年份、不同包裝等多達100余個品種的瀏陽河酒。貼牌的混亂,也加速了瀏陽河走向衰退。
對此,接受記者采訪的多名業(yè)內人士均表示,瀏陽河的品牌之亂導致了其品牌價值感的丟失,而沒有品牌價值感的產品很難在市場中生存。
資深白酒專家肖竹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瀏陽河的貼牌產品太多,導致其品牌的價值感消失,而管理團隊基本癱瘓,市場渠道方面,由于公司沒有投入,渠道信用缺失,而瀏陽河殺雞取卵式的透支品牌。這些都是導致瀏陽河品牌邊緣化的重要因素,目前來看,其品牌恢復已無回天之力。
已經是病入膏肓,要想再重塑瀏陽河品牌,資本市場或許是唯一的選擇,因此,也就有了瀏陽河從2007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地借殼上市之旅。
三次借殼上市至今未果
將瀏陽河酒業(yè)打造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一直是彭潮的愿望。而從2007年以來,有關瀏陽河上市的消息也不絕于耳。
2009年3月份,瀏陽河與通葡股份簽署股權收購協議,瀏陽河希望以文章來源于佳釀網資產注入的方式實現公司的整體上市,但最終未能如愿。2013年12月份,大元股份宣布重大事項重組,擬30億元收購瀏陽河酒業(yè)。不過,歷時近半年的談判,最終在4月11日大元股份與瀏陽河以分手收場。
或許早就知曉其與大元股份的結局,瀏陽河在未與大元股份正式分手前就開始找下家。
4月1日,皇臺酒業(yè)宣布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而據媒體報道,瀏陽河就是其重組的對象。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現在資本市場比較理性,強強聯合才能吸引投資者的關注,而弱弱聯合很難受到資本市場的待見。
盤點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它們本身面臨主業(yè)不給力,業(yè)績虧損,希望通過注入優(yōu)質資產盤活公司的業(yè)務,但是,現在看來,處于停擺狀態(tài)的瀏陽河能否給上市公司帶來新的血液,已經被打上問號。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今世緣、迎駕貢酒、口子窖、金徽酒4家酒企進入證監(jiān)會[微博]的審核狀態(tài),即將擴容A股白酒板塊陣容。而曾經名噪一時的瀏陽河卻還在走借殼之路,與皇臺酒業(yè)的重組是否能修成正果,目前皇臺酒業(yè)尚處在停牌中,一切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