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4個IT大男孩烤出“互聯網味兒”肉夾饃

   2014-06-16 中國新聞網2870
核心提示:■ 人物西少爺肉夾饃聯合創(chuàng)始人 袁澤陸■ 領域傳統(tǒng)小吃和餐飲服務肉夾饃+咖啡,這么一份中西結合的怪異組合,出現在了中關村鼎好

 

 

    ■ 人物

    西少爺肉夾饃聯合創(chuàng)始人 袁澤陸

    ■ 領域

    傳統(tǒng)小吃和餐飲服務

 

 

    肉夾饃+咖啡,這么一份中西結合的怪異組合,出現在了中關村鼎好大廈一層的“饃空間”里。6月12日,在剛剛開街、充滿了創(chuàng)業(yè)激情的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大街里, 吆喝著“正宗陜西肉夾饃”的西少爺肉夾饃團隊開起了他們在北京的第二家分店。

    “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家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公司,為什么不能出現在創(chuàng)業(yè)大街里?”西少爺肉夾饃聯合創(chuàng)始人袁澤陸說道。4月8日在被戲稱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開店,平均年齡在“89后”的西少爺肉夾饃團隊已經實現盈利,目前每日平均賣出2000個肉夾饃,而他們的第三家門店已有雛形。

    4人紛紛“逃離”大企業(yè)

    中午12點多,和搜狐、網易大廈僅隔了一條馬路,頂著火辣辣的太陽,五道口清華科技園旁的廣場里排隊的長龍已經繞了個小彎。大伙兒的目標挺明確:開業(yè)剛2個來月的“西少爺肉夾饃”。

    盡管開著空調,半米來長的電烤爐正在全力運轉,只容得下5個人的制作間讓人一進去就直冒汗。“4個臘汁肉,28塊!”人手緊張,剛到店里就攬下了收銀員的活兒,戴著口罩的袁澤陸熟練地說道。在他身旁,戴著眼鏡、一個20歲出頭的男生,正在砧板上賣力把多汁的醬鹵肉剁碎,接著用刀片開一個饃,裝入剁好的肉末。

    從4月8日開店以來,這家只有十來平方米的小店,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傳統(tǒng)餐飲店鋪難達的紀錄——首日10點營業(yè),11點就賣完了2000個肉夾饃,被迫歇業(yè)3個小時備貨后重新開張;每日流水超過萬元,開店兩個月就已建成兩家店,前期投入50多萬元開店資金已經全數收回,實現盈利……

    這背后,是幾個最大1987年出生、最小“90后”的IT大男孩,在去年9月份開始實施的創(chuàng)業(yè)念頭。其中的“老小”、1990年出生的袁澤陸去年畢業(yè),進入百度擔任大數據部門的一名產品經理,卻在不到1年后辭職加入“西少爺”團隊。這也是這支年輕團隊的共同點:“逃離”大企業(yè),多數學習計算機和理科專業(yè)的他們,在此之前基本都在“BAT” 工作,卻紛紛在不到2年時間里辭職。

    “在大企業(yè)里,我們只能是顆螺絲釘。出來創(chuàng)業(yè),甭管成功、失敗,我們都能自個兒做主。”袁澤陸說,這是他們在工作后每次聚會都會有所感慨的內容。另一個共同身份——西安交通大學畢業(yè)生,讓這支團隊結緣,同時也成了做“肉夾饃”的初衷。

    就在去年下半年尋常的一次聚會中,年輕人聊起了時下流行的黃太吉煎餅、馬佳佳等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案例,佩服之余大伙兒覺得如果找對門路,這樣的例子并非不可復制,“要說吃的,在北京就吃不到正宗的陜西肉夾饃!”各自都在西安生活了4年時間,幾個年輕人決定拿這個同樣具有普遍性的傳統(tǒng)小吃“開刀”。

    陜西學藝求得原汁原味

    西少爺肉夾饃是怎么火起來的?

    袁澤陸至今仍記憶猶新,4月6日他在當時只有51個人關注的“西少爺肉夾饃”微信公眾號里發(fā)了一篇名為《我為什么要辭職去賣肉夾饃》的文章。不長的文章里,幾個年輕人并不掩飾“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讓不少上班族產生共鳴。而附在文中的“開業(yè)免費吃、互聯網公司人免費吃、分享點贊免費送”的互聯網式的營銷玩法更是加速了這股病毒傳播。

    不到48小時里,這篇文章被瘋狂轉載了45萬次。這讓兩天后的開業(yè)變得異常順利,整個營業(yè)時間延續(xù)到了當天晚上的10點半。

    “完全沒想到!”袁澤陸說,在定下4月8日開業(yè)的日子后,幾個年輕人合伙買了瓶度數頗高的茅臺酒,相約賣出1000個饃時來個一醉方休,而第一天他們就打破了這個目標。可這瓶茅臺酒至今并未開啟。原因無他,開業(yè)后每個人都忙得像陀螺一樣,原本的慶功酒被一拖再拖。

    在袁澤陸看來,吸引顧客的還得是肉夾饃本身。

    去年9月份,定下做肉夾饃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后,幾個年輕人在陜西潼關縣的一個白吉饃鋪子里當了一個半月的學徒。這是創(chuàng)始人之一孟兵的鄰居家,只為說服這位師傅肯收他們當學徒,孟兵愣是搬動了家里的幾位長輩來說情,才讓師傅打消了一直以為他們在開玩笑的念頭。在剛開始的3天,此前最佳手藝不過是泡碗方便面的幾個1.8米出頭的小伙子啥事也沒做,站在店里一看就是一天。

    最初連和面都不會,年底幾個小伙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用北京的電烤爐,做出了自個兒的第一鍋饃。嘗了幾口,幾個人不約而同地皺起了眉頭:“饃太干,肉太油!”總之一句話,失敗。

    摸索著失敗的原因,他們發(fā)現潼關當地用的是炭火烤的火爐,可在北京只能用電烤爐,然而電烤爐的功率遠遠達不到火爐,這使得他們得花更多時間來烤饃。可時間一長,饃就干了。于是,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時間里,袁澤陸找遍了北京周邊的廠商,想要定制一套比市面上功率更大的電烤爐,可要么做不了,要么因為單量少不肯做。最終他靠著創(chuàng)業(yè)故事打動了一家廠商,這才有了店里的電烤爐。

    有了工具,配方還得跟著改。一兩個月下來,他們用掉了五千斤面粉和兩千斤肉料,這才有了確定的配方和制作步驟。

    “比如煮10斤肉的時候要加多少水,放多少調料,能保證味道做到最好,都有一個精確的線性關系。再比如12厘米的直徑,作為早餐,一個就夠。如果小一點吃一個不夠,吃兩個又多了。”手藝人原本口耳相傳的制作工藝,到了他們手里就成了一個個公式和一個個寫在紙上的標準化步驟。

    不想只靠概念“火一把”

    每天上午,裝著100份面皮的保溫箱都會從五道口附近的廚房里出來,只需要不到十來分鐘時間,面皮就抵達肉夾饃鋪;平均每隔5分鐘,就會有一鍋30個饃出爐……盡管袁澤陸他們每天可以賣掉60多鍋饃,每次只補給100份面皮卻是個規(guī)矩,“我們想盡量保證面皮新鮮,如果面皮在2個小時里沒有用掉,那它只會被扔掉。”

    圍繞著這些數字,袁澤陸他們每天的生活也都在圍繞著肉夾饃打轉。猶如小米饑餓營銷、限量銷售式的互聯網營銷是這家小店最大的功臣嗎?袁澤陸并不認可,“互聯網營銷只是整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一顆螺絲釘罷了。”

    經歷了開業(yè)期的瘋狂排隊、動輒1個來小時的等待時間,這些日子,他們在五道口的店客流量開始下降,門前的長隊開始收攏。對于這個話題,袁澤陸并未回避,“說實話,這在我們的心理預期之內。”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fā)現如今高峰期客人基本維持在50人到60人的隊伍,隊尾的人需要等待半個來小時。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相對理想的消費狀態(tài)。

    “互聯網營銷,說白了只是一個概念。如果只靠概念,那肯定長久不了。”袁澤陸認為,他們只是將互聯網營銷作為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企業(yè)的從業(yè)經歷幫助他們,能夠很快提高肉夾饃這個傳統(tǒng)行業(yè)的效率和質量。

    “我們不想只靠概念‘火一把就死’。”袁澤陸說,在第二家、第三家店之后,他們將引進更多的陜西小吃,成為“中國的麥當勞”。而更原汁原味的當地小吃和更能抓住用戶的貼心服務,是他們想要保持的“法寶”。

    創(chuàng)業(yè)經

    黃太吉煎餅、馬佳佳……受距離自己并不遙遠的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故事的耳濡目染,從西安交大畢業(yè)的袁澤陸和幾個伙伴決定打造自己的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夢。從幾家大型互聯網企業(yè)辭職,他們烤出了具有互聯網風味的陜西肉夾饃,目前已經在規(guī)劃自己的第三家分店。本報記者 張倩怡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