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農薯業(yè)開發(fā)中心的賈栓成電話不斷,一些客戶和朋友紛紛來電對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表示祝賀。發(fā)展和壯大甘薯產業(yè),一直是這個由土生土長的“泥腿子”成長為遠近馳名的“紅薯大王”自己的“中國夢”。
自從1996年開始培育紅薯苗以來,賈栓成成立的新農薯業(yè)開發(fā)中心已經擁有優(yōu)質食用型、高產高淀粉型、高營養(yǎng)保健型3大類、40余個紅薯品種的秧苗。目前他建立的中國紅薯網儼然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紅薯信息資訊、栽培種植、加工指導的信息平臺。他摸索出的紅薯水澆地旱作高產栽培技術,不僅省水省電,而且出苗早、雜草少,每畝就能節(jié)支增產近400元。他推廣應用的紅薯種子脫毒、小拱棚育苗、大屋窖儲藏等栽種窖藏技術受到業(yè)界的一致好評。他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河北省勞動模范”、“河北省科普帶頭人”等榮譽無數,就在今年,還被評為“全國鄉(xiāng)村好青年”。
初見賈栓成,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少言寡語,可一旦談話內容涉及到紅薯老本行,他就一下子變得滔滔不絕。1995年,高考落榜的賈拴成選擇了回家務農。當時他們家承包的二十幾畝沙荒地辛苦一年每畝最多只能掙到四五百元錢。 “如何能在同樣的地里掙更多的錢?”讓這個愛鉆研的小伙兒撓破了頭。就在這時,一條河南商丘農科所研發(fā)的高產紅薯的廣播讓他眼前一亮,這種紅薯據稱畝產1萬多公斤。而當時本地的紅薯畝產只有1千多公斤,要是這條消息準確的話,那一畝地紅薯就能掙好幾千元錢呢!
這條消息讓賈拴成動了心,很快他就和哥哥踏上了去商丘的火車,從那里把紅薯新品種52-7,也就是現在的玉薯十號“請”回了家,試種了兩畝。就在這年秋天,紅薯大豐收,畝產近1萬公斤,每個紅薯的個頭都有足球那么大,因為正好趕上了陳紅薯已賣完,新紅薯未上市的當期,所以每公斤紅薯的售價高達一元,兩畝地的紅薯當年純收入1萬元!這下極大鼓舞了賈拴成的信心,也讓他認準了紅薯種植這條發(fā)家路。于是他參加了中國農函大的學習,《作物栽培學》、《甘薯栽培技術》等各種書籍成了他不離手的伙伴,實在看書弄不明白的,就請教專家。一個熟知各種紅薯種植技能的土專家這樣成長了起來。
讓他喜中有優(yōu)的是雖然引進的52-7高產,可既不甜也不面的口感卻讓老百姓不太喜歡。這種“一錘子買賣”做不長久,還得從提高種植技術和紅薯品質上想辦法。猛然間賈拴成冒出個想法,能不能自己通過紅薯雜交培育出高產又好吃的紅薯新品種?這個想法,即讓他興奮又忐忑不安。一個土生土長的“泥腿子”要搞“高大上”的紅薯雜交,難度之大不可想象。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經過學習,2000年,他走上了紅薯雜交實驗之路。三年后,一種淀粉型的紅薯新品種誕生了,他把這一新品種命名為“新農1號”。次年這一品種憑借良好的品質得到了大面積推廣。隨后,他又陸續(xù)選育出了淀粉型新農2號,食用型新農3號、新農4號等多個新品紅薯。其中紅薯新農1號、新農4號在北京國際農展會及廊坊農展會上得到了好評。在自己培育新品種的同時,賈拴成還從全國多個農科所引進了美國黑薯、日本黃金薯、北京533、脫毒徐薯等40多個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在他的紅薯種植實驗基地均引種成功。
在紅薯種植過程中,賈栓成又了解到,只有把薯苗中存在的病原體全部消除掉,才能保證紅薯的口感和品質,而且經過“脫毒”的紅薯還在產量上能提高三四成,營養(yǎng)價值也更高。賈拴成經過不斷摸索,成功研究出了紅薯種子脫毒、小拱棚育苗、大屋窖儲藏等新技術。通過這些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種苗不僅品質得到了保證,成本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在傳統的紅薯種植模式中,需要在春季平整好土地,栽好薯苗之后,連續(xù)兩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把地洇透,以保證紅薯的活苗率。這種方法不僅費水、費電,而且紅薯的出苗時間還長。為提高紅薯種植效益,縮短緩苗期,賈栓成培育的苗子,在出苗前三天就揭棚曬苗,讓苗子接觸正常溫度,這樣在定植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倒苗、死苗。他還經過不斷摸索,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紅薯水澆地旱作高產栽培技術。采用這套技術,不僅省水、省電,出苗早、雜草少,對果實后期膨大也有利,而且用工還少,僅此項技術的應用,每畝就能節(jié)支增產近400元。
除了紅薯栽植新技術的應用,營銷手段的不斷創(chuàng)新也是賈拴成秉承的發(fā)展思路。以前薯苗到了銷售季節(jié),他們總是忙著四處聯系客戶銷售,或送貨上門或辦理托運,幾年下來錢沒掙多少,物流的名片卻積攢了幾百張。當初為宣傳推廣自己的薯苗,他也曾想做些廣告宣傳,但由于成本太高,一直力不從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頭腦靈活的他便意識到網絡必將對產品的宣傳推廣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2005年,賈栓成開始在網上建起了簡單的網站,起初只是做些產品宣傳。隨著薯苗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網站內容也不斷完善。如今中國紅薯網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紅薯交易網站,開設了紅薯資訊、栽培種植、加工指導等欄目,其中的供求信息平臺更是受到了業(yè)內人士和廣大薯農的歡迎。每到紅薯交易旺季,這個供求平臺儼然成了一個紅火的賣場,供應、求購信息不斷發(fā)布,氣氛熱烈。賈栓成說:“新老客戶都可以入網發(fā)布各類供求信息,我創(chuàng)建的這個網站不僅要推廣先進的品種和種植經驗,還要為大家提供一個便捷的交易平臺。”如今,穩(wěn)定的秧苗質量和互聯網+合作社+種植戶的模式為新農的薯苗打開了銷路,從賣家難覓,到一苗難求,供求關系發(fā)生了截然相反的變化,幾百張物流名片變成了廢紙。賈栓成拿出一打航空托運單說:“只要周邊有機場的客戶基本都選擇了航空托運,3個小時全國都能到,航空托運銷量占到了總銷量的六分之一。”航空托運為薯苗插上“翅膀”,新農的薯苗帶著泥土的芬芳,經歷短暫的空中之旅,遠銷海南、東北、內蒙、福建、重慶等十多個省市。
就在4月初,第二屆河北省甘薯產業(yè)發(fā)展論壇經過他緊鑼密鼓的組織籌備在新樂市召開了,3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薯協會合作社代表、種植大戶和農業(yè)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共同探討紅薯在育苗、種植、儲藏、加工等方面的未來發(fā)展趨勢。談及開辦論壇的初衷,賈栓成介紹說,雖然已經由“泥腿子”成長為聞名省內外的“紅薯大王”,自己的苗子并不愁銷路,但是充滿憂患意識的他一直在密切關注全國紅薯市場的供求變化。最近幾年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互相壓價現象普遍,最后挫傷的還是薯農的積極性,“為紅薯尋找新出路,是我籌辦甘薯產業(yè)發(fā)展論壇的目的。”他希望通過舉辦論壇,把同行和專家邀請到一起,共同總結行業(yè)過去的發(fā)展狀況,并為甘薯產業(yè)的壯大盡一份心力。“這已經是我們舉辦的第二屆甘薯論壇了,由于得到了河北省農村專業(yè)技術協會和新樂市科協的大力支持,這次規(guī)模擴大了,上次不到100人參與,這次已經300多人了。此次論壇我們邀請了農科院所的專家教授,來給大伙講講產業(yè)即將面臨的發(fā)展困境,探討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使大家能夠準確的把握好行業(yè)的脈動。”這次甘薯產業(yè)發(fā)展論壇主要議題就是甘薯的產業(yè)發(fā)展概況和前景。據介紹,目前紅薯深加工領域僅處于薯粉、薯片、薯條、全粉、粉泥等最低級的加工,而且多是小作坊式加工,不利于甘薯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論壇上,農科院的專家們帶來了紅薯加工果蔬飲品、食品原料薯泥等深加工新領域還有低溫膨化技術代替油炸等紅薯加工新工藝,開闊與會人員的眼界的同時,還帶來了合作項目,只要有合作意愿,農科院的專家都將提供技術、設備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