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是我國民間24節(jié)氣的小雪節(jié)氣。元代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說:“立冬后十五日,斗柄指亥,為小雪”,此時“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意思是說,進入小雪,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yōu)檠?,但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我國古代先人們又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這時節(jié)由于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因此,在這個節(jié)氣里,人們應該做些深冬養(yǎng)生的準備,要學會調養(yǎng)自己。
首先是起居。小雪節(jié)氣中,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患有抑郁癥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易出現失眠、煩躁、悲觀、厭世等癥狀。近年的醫(yī)學研究發(fā)現,抑郁癥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疾患。所以,抑郁癥患者應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樂觀,多曬太陽,多聽音樂,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我國古代名醫(yī)朱震亨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清代醫(yī)學家吳尚先在其《理瀹駢文》中也記述說:“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而宋代歐陽修則以彈琴、聽琴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癥。我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理論也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fā)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tài),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另外,小雪節(jié)氣之后氣溫會急劇下降,因而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發(fā)生。
其次是飲食。唐代醫(y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結,不足以生存也”,并強調“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意思是說,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健、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天氣陰冷晦暗的小雪時節(jié),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溫補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藥熬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同時,為避免血液黏稠,應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西紅柿、芹菜、紅心蘿卜等。另外,北方這個時節(jié)都開始供暖,室內溫暖,而室外寒冷,人們穿得嚴實,體內的熱氣散發(fā)不出去,很容易“上火”。雖然說此時人們喜歡吃熱乎乎的食物,但過于麻辣的食物還是少吃為好,可以多喝點熱湯,比如白菜豆腐湯、菠菜豆腐湯、羊肉白蘿卜湯等,既暖和又能滋補津液。
再次是運動。我國中醫(yī)理論認為,小雪時節(jié),天已積陰下雪降溫開始,人體疾病在經絡方面的表現多為足厥陰肝經的病變,因而運動應以溫和的有氧運動為主。明代高濂在所撰的養(yǎng)生專著《遵生八箋》中提出的“小雪十月中坐功”很值得參考與借鑒:每日凌晨三至七點時,左手用力按住膝蓋,右手挽住左肘向右方用力拉動,接著換右手按膝,左手挽肘向左方用力拉動。反復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此法可治肘脫臼、風濕熱毒、婦科腹腫、男人疝氣、遺尿、尿不出、血尿、睪丸腫大、睪疝、足內翻、抽搐、關節(jié)腫痛、轉筋、陽痿、痙攣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