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興寧路日月賓館對面開了一家早餐店,店里主要賣油條,店主承諾“不用回鍋油、明礬”,走的是“良心”路線。可是在兩個月后的一次抽樣檢查中,市場監(jiān)管部門卻發(fā)現(xiàn)這家店的油條含鋁量超出國家標準4倍。近日,江東法院以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判處店主石某拘役2個月,并處罰金1.2萬元。
自從“良心油條哥”走紅后,市面上的“良心油條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良心油條哥”走紅的原因,關鍵緣于社會缺乏“良心”。當“良心”被無良商人利用,鋁超標的油條被吃進消費者的胃時,我們不禁要問:“良心”到底怎么了?他們利用“良心”的美名干的卻是違背良心的事,“良心油條”不良心,再次透支了公眾對食品行業(yè)的信任。
“人無信不立,業(yè)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實守信原本就是商家安身立命之本。食品的“食”字,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良心的“良”,所以做食品就是做良心。食品安全是一項良心工程,事關民眾的切身利益和身體健康。石某最開始也并不是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油條,而是在批發(fā)商的推薦下,才逐步被利益所左右。查出來的是個別,沒查出來的未必不是普遍現(xiàn)象,軟監(jiān)督帶來的肯定是硬傷害。食品安全的滑坡,不僅僅考量著商家的良心底線,還引起了大眾對食品相關監(jiān)督部門公信力和權威性的質(zhì)疑。保證食品安全,要靠各部門的齊抓共管,要靠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只有用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才能真正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才能阻止更多商家的良心底線不被淪陷,并且讓不法分子付出昂貴的代價,石某被拘役2個月,并處罰金1.2萬元完全是咎自由取。
誠信嚴重缺失,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希望商家們守住應該守住的道德底線,遵守應該遵守的經(jīng)營理念,以良心生產(chǎn)經(jīng)營食品,用貨真價實的安全放心食品來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做到”義“與”利“的統(tǒng)一,這是義務,也是應有的責任;這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殷蓮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