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平邑女漢子張秀身殘志堅用編制手藝鑄就致富夢

   2017-05-18 中國食品網(wǎng)王樹民7570
核心提示:  腿部患有殘疾是我的不幸,但我得到了縣婦聯(lián)和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我又是幸運的。現(xiàn)在我用掌握的編制技術,帶動更多人走向
  “腿部患有殘疾是我的不幸,但我得到了縣婦聯(lián)和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我又是幸運的?,F(xiàn)在我用掌握的編制技術,帶動更多人走向脫貧致富路,下一步我會以感恩的心情更好的回報社會!”日前,在地處沂蒙山區(qū)的平邑縣仲村鎮(zhèn)張興莊,該村殘疾婦女張秀一臉燦爛地說。
 
  張秀,女,46歲,腿部患有殘疾,為仲村鎮(zhèn)張興莊建檔立卡貧困婦女。她在過去兩年里用艱苦卓絕的意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魄力,自力更生,辛勤創(chuàng)業(yè),于2016年底脫貧。
 
  “腿雖然殘疾了,但精神上不能殘疾,我就千方百計想把日子過好。”談起當年的遭遇,張秀仍是一臉的堅毅。張秀的苦難源于兒時的一場疾病。1972年,一歲大的張秀不幸得了小兒麻痹癥,因為當時家境貧寒,因后遺癥導致雙腿殘疾,從那時起,她再也沒能站起來,只能蹲著靠拐杖支撐著走路。
 
  30歲那年,無情的災難再次降臨到她頭上。丈夫楊成孝得了脈管炎,雙腿不能正常行走,更別提外出干活,讓這個本來就十分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擔子全都壓在張秀一個人身上,但是她卻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經(jīng)一度陷入絕望境地。
 
  2015年,村里開展貧困戶精準識別“三訪五評”大走訪活動,張秀一家被評為貧困戶。一個是無法站立、失去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一個是惡疾纏身、勞動能力同樣有限的病人,這一家人怎么幫、怎么脫貧?一時讓幫扶干部犯了難。按照常規(guī)的做法,政府兜底保障是最簡單的辦法。但畢竟張秀還年輕,兜底意味著她的人生就此劃上句號。幫扶干部一下子猶豫了,幫扶的目的,不僅在于幫,更在于扶。
 
  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鎮(zhèn)婦聯(lián)幫扶干部踏進了張秀的家門。談人生,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張秀聽著聽著,眼里放出了興奮的光芒,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眼見其她貧困戶在產(chǎn)業(yè)獎補政策的激勵下,紛紛發(fā)展致富產(chǎn)業(yè),張秀終于坐不住了,她向村干部和包戶干部申請自己也要搞發(fā)展。幫扶干部聽了她的想法,支持她大膽干,該給的政策一樣也不少。張秀的命運從此開始發(fā)生轉(zhuǎn)折。
 
  隨著社會各界對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注重,手工編織工藝品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譬如編織筐、編織籃、編織玩具等,為民間手藝人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和渠道。但萬事開頭難,最開始張秀通過網(wǎng)絡視頻學習各種編織工藝,自己慢慢摸索和鉆研,遇到難題也不輕言放棄,一遍又一遍的嘗試,手都磨起了繭子;再后來張秀得知周邊村有編織工藝的能人巧匠,張秀讓她的家人帶著她親自拜訪學習手藝,無論刮風還是下雨,都阻止不了張秀認真學習的上進心;除此之外,上級扶貧攻堅部門推出“發(fā)放小額貸款,助力脫貧攻堅”的惠農(nóng)政策,張秀抓住機遇申請了3萬元創(chuàng)業(yè)資金,騰出自家房屋的一部分,購置了加工和包裝設備,開起了小型加工作坊,規(guī)模日趨擴大。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張秀的致富之路并不僅僅止于學習復制現(xiàn)成的手藝,她還自己進行總結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平板快速編織法”,在編織工藝方面獨樹一幟,讓很多客戶慕名而來,一段時間里訂單量連續(xù)上漲,為張秀帶來較為可觀的收益。
 
  一枝獨秀不是春。張秀著眼該村留守婦女、下崗職工、殘疾人員,對她們進行免費培訓,實行訂單收購,先后帶動張興莊村20多人從事編織加工,其中不乏貧困戶、低保戶婦女。張秀的編織工藝品年生產(chǎn)10萬件,產(chǎn)品遠銷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qū),她帶動了每個從事編制加工的家庭平均年收入4-8萬元,也帶動了村內(nèi)20多戶農(nóng)村家庭依靠手工編織筐加工生產(chǎn)的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張秀成了村里響當當?shù)拿撠氈赂荒苁郑?/div>
 
  “我有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對我的幫助,我愿盡我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希望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張秀如是說。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