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0月6日電(記者蘇萬明)今年國慶期間,山東等地出現的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熱潮里,群眾自發(fā)了解、關注食品安全知識的現象明顯增多。專家指出,近年來,隨著消費者消費安全意識不斷提高,其消費知識相對缺乏的窘境逐漸顯露,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措施幫助消費者更多地掌握消費安全知識,使食品安全的社會基礎更加牢固,更好地實現消費者關切生命健康的愿望。
鄉(xiāng)村生態(tài)游凸顯食品安全主題
“十一”國慶長假期間,山東多個地區(qū)親近、回歸自然的近郊游、鄉(xiāng)村游掀起熱潮。濱州冬棗采摘節(jié)、泰安金秋采摘活動、東營黃河口大閘蟹美食旅游,青島、煙臺等沿海地區(qū)的漁家樂、農家樂,豐富多彩,火爆上演。許多“地主”發(fā)現,游客的旅游主題和往年有了一些不同。
在山東知名品牌--沾化冬棗原產地沾化縣下洼鎮(zhèn),國家3A級景區(qū)--沾化冬棗生態(tài)旅游區(qū)游人不斷。沾化冬棗生態(tài)旅游區(qū)負責人、下洼鎮(zhèn)東平村支部書記王榮凱發(fā)現,以前的游客前來生態(tài)園參觀一般是走馬觀花。但今年,更多的游客注意跟農民聊起冬棗習性、種植過程等,許多游客不約而同地關注起水果的食用安全問題。一些從濟南來的游客一邊踏秋賞玩,一邊詢問王榮凱:冬棗怎么施肥,用不用打藥,怎么分辨市面上的水果有沒有用過農藥等等。王榮凱耐心地解釋,形狀扁平、果型周正、果皮細軟的冬棗,一般沒有用藥。因為冬棗一旦用藥,果體經常會變形,而且表面不光滑,吃起來也不脆、不甜。
剛把“開心農場”從網絡變成現實的山東省膠南市張家樓鎮(zhèn)大崮村櫻皇谷景區(qū),近幾日也迎來了一批批游客。大崮村黨支部書記張振遜說,游客們在景區(qū)內和附近田野游玩,對如何分辨韭菜、豆角、山楂等時令果蔬是否安全、綠色,非常關注。
食品安全意識提升 催熱“健康”游
一些游客和景區(qū)負責人對記者說,近年來,問題奶粉、毒韭菜、藥螃蟹等食品安全事件曝光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日益關注盤中餐是否安全,休閑郊游時不自覺地關注起農產品生產和安全等知識。
“民以食為天,直接關系自己健康的事,不關注怎么行?”在北京一家報社工作多年的劉芳,趁國慶放假,跟愛人回到山東沂源縣。“竟然有肉這么厚、汁這么多的包菜,我好長時間都沒吃過了。”劉芳感慨地說,她早聽說好吃的菜很少施用化肥、農藥,決定到附近農村菜地一睹究竟,將來買菜也好辨別優(yōu)劣。
一天下來,許多老菜農給劉芳提供了不少“土方”:帶點蟲眼的、個體適中的、顏色深綠的蔬菜,別看賣相不好,但一般不用化肥催熟,也很少打藥……“這一趟受益匪淺。”她說,這樣的旅游既放松了身心,還能增長生活智慧。
即墨市豐城鎮(zhèn)是螃蟹養(yǎng)殖專業(yè)鎮(zhèn)。養(yǎng)殖戶王順俊說,許多前來郊游的游客,路過時都愿意停下來跟他聊聊:螃蟹怎么養(yǎng)的?怎樣選肥壯、膏滿又安全的螃蟹……“許多游客說,前段時間傳說大閘蟹吃避孕藥催肥,讓他們不得不格外留心。”王順俊說。
青島市民王紅國慶期間帶著女兒跟愛人到山東膠南大崮村附近郊游。她說,她10歲的女兒嫌“瘦韭菜”難咬、塞牙,就愛吃那些看起來非常粗壯的韭菜,而據她了解“肥韭菜”多是用過化肥的。
王紅帶著女兒去看當地菜農怎么打理韭菜。當女兒發(fā)現用雞糞養(yǎng)大的韭菜確實不肥,看到菜農用開水灌根殺蟲,用鐵絲架著韭菜防其倒伏爛根招害蟲,她非常信服。
消費安全“有心無力” 呼喚相關部門“補課”
專家認為,鄉(xiāng)村游凸顯食品安全主題,表明人們日益關注生命健康,追求生活質量,這種意識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與此同時,食品安全意識提升和消費知識不足的矛盾,仍在困擾著消費者,通過鄉(xiāng)村游等方式獲取消費知識,就是他們渴望掌握科學消費知識的一種體現。為了將食品安全的社會基礎夯得更加牢固,還需要大力普及科學的消費知識。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產品的豐富,人們的消費選擇范圍進一步擴大,已經從“吃得上”轉向追求“吃得好”,更加關注健康和養(yǎng)生,這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表現。以食品安全健康為主題的旅游行為的出現,表明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他們已經試圖通過種種途徑尋求實用的消費知識,這給相關部門提出了如何幫助市民買到“好菜”的課題。
許多游客向記者反映,個人通過郊游等方式了解到的食品安全知識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片面的或者道聽途說。因此,專家建議,政府除了嚴格監(jiān)管、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落實食品安全問責制度等之外,還應加大力度推廣、普及通俗易懂、內容實用的消費安全知識,幫助消費者提高安全消費水平,構建更加科學、理性的消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