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近日舉行的“乳制品質量安全”研討會上,中國乳制品工業(yè)協(xié)會會長宋昆岡表示,目前國產乳制品,特別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為歷史最好時期,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
至少,我們可以理解宋會長的心情,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售價是其本國市場售價的兩至三倍,但仍供不應求。相形之下,國產奶粉至今仍沒有走出信任危機,公眾對于國產奶粉的抵觸情緒還很強烈。乳業(yè)協(xié)會當然不能只吃閑飯,得為國內乳業(yè)“鼓與呼”。只是,每次乳業(yè)協(xié)會的呼吁,都是一種沒有根基的呼吁,只是單向的灌輸,說國產乳制品的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又說歷史最好時期,總是想用一種“絕對化”的語調來強調,作用卻是相反,不僅不會加分,更是讓人質疑協(xié)會的輕佻。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把東施夸成西施,反而將自己的公信力也夸沒了。如果總是把公眾當成是“不明真相的群眾”,認為自己是“權威發(fā)布”,以為自己說什么,大家就信什么,那就是“眾人皆醒你獨醉”了。這也是為什么每次乳業(yè)協(xié)會為國內乳企辯白都會遭到輿論的一陣白眼。
所謂的“歷史最好時期”并不能打動人心,因為歷史上的起點太低,如果連過去的歷史都不能超越,那就更不是什么好消息了。同樣,縱比之后還有橫比,跟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乳業(yè)標準相比,未免又很露怯,因為我們的乳業(yè)新國標主打的就是低標準,讓更多的大企業(yè)小企業(yè)作坊企業(yè)能夠達標,而不是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喝上挑剔的牛奶。如果讓消費者從乳業(yè)標準上就懷疑國內乳企的誠意,又何談信心和信任的重塑呢?
須知道,信心不是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沒有哪個國內消費者就愿意看國產乳制品的笑話,打心眼兒里不愿意看到國內乳企東山再起。誰也不是有錢燒的,非得花高價錢買洋奶粉。任何一個國家的消費者,對于自己國家的品牌總是有著天然的親近和偏好,這是國產品牌的優(yōu)勢。國內乳企應該珍惜這樣的本土優(yōu)勢,特別是信任危機期間,真正把產品做好,建立起對于生產和銷售的質量監(jiān)管,保持產品質量的恒定,一點一點地與消費者建立起信任關系。即使產品再次出了瑕疵,也應該對消費者以誠相待,而不是忙著消滅負面新聞。這必須是一個腳踏實地的過程,而不應該是個討巧的過程,在三聚氰胺危機剛剛過去幾個月就宣稱國產奶粉沒問題,跟沒說一樣。
國產乳制品的困局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自然也不要想著一天兩天就能夠破局而出。這個破局的法寶沒有什么捷徑,也不可能“歷史最好時期”說上三遍就成為了真理,只有真正想出一套在中國國情背景下的質量自控管理體系,國內乳企才有可能破繭而出,真正贏回消費者的心,以及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歷史最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