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大成等一批基金瘋狂跟進重慶啤酒,重慶啤酒的疫苗題材才在近一兩年內(nèi)迅速竄紅
重慶人進了火鍋店,通常面臨兩個選擇,要么選“歪嘴”,要么“老山城”。
歪嘴是半斤裝的白酒,因為瓶嘴歪在酒瓶一邊而得名。老山城官名“山城啤酒”,出自重慶啤酒(600132.SH)門下,3塊多一瓶,是重慶人喝了半個多世紀的本土老牌子。
2011年12月8日重慶啤酒乙肝疫苗臨床研究進度公告以后,截至23日停牌,在11個交易日當中制造了10個跌停。股價從8日前一個交易日的83.12元峰值,跌到28.25元,市值縮水多一半。
那些習慣喝老山城卻從不買它股票的重慶人,如今見到從外地趕來打聽消息的人,開起了玩笑,“一個廚師,不看菜譜看上兵法了。”
這是在調(diào)侃重慶啤酒不該冒進乙肝疫苗研發(fā)領域,至于這個因疫苗題材被資本市場吹起來的泡沫,到底還將榨出多少水分,至今沒人給出標準答案。
重慶啤酒、控股股東、藥研機構(gòu)、賣方研報,和在上述11個交易日當中進進出出的神秘資金,以及至今身陷囹囫的基金主力,這些浮出水面的角色,如今幾乎個個撲朔迷離。
在這樣的迷局中,只有重慶啤酒的前世今生,才成為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和所有故事的邏輯起點。
前途無量的國資
2001年的4月4日夜,宜賓市青年街上的紅高粱餐館,兩位啤酒促銷小姐猛烈爭執(zhí)起來,繼而抓扯在一起。
她們分屬于四川藍劍啤酒和重慶啤酒兩個不同的銷售陣營。當天晚上,雙方負責人都來到現(xiàn)場。據(jù)說,兩邊的“頭兒”平時熟識,見面后還坐下來一起喝了幾杯??删七€沒喝罷,一場更激烈的沖突爆發(fā)了。
當時介入現(xiàn)場調(diào)查的媒體,曾援引目擊者的話,“幾十個人圍打藍劍駐宜賓辦事處經(jīng)理劉天國,從餐館一直打到街心,停在路邊的藍劍銷售車也被砸,直到110趕來,劉天國被人架起,神志不清,無法指認兇手。”
3天后,雙方銷售人員陸續(xù)在宜賓市江北、江安等地發(fā)生沖突,有兩名促銷小姐受輕傷。
此時,啤酒銷售旺季漸近,長江邊的宜賓、內(nèi)江、瀘州一線,正處成、渝兩大市場的中間點。四川藍劍啤酒和重慶啤酒是當時西南規(guī)模最大的兩家啤酒企業(yè),兩家在這一地帶,以及更遠到川西雅安、攀枝花地區(qū)的銷售戰(zhàn),被媒體敘述為“暴力競爭的樣板”。
這是重慶啤酒半個多世紀的生命演進中,一段短短的歷史影像。
重慶啤酒和它大名鼎鼎的“山城啤酒”品牌,一起誕生于1958年。這一年,匆匆上馬的重慶啤酒,原計劃年產(chǎn)1000噸,但據(jù)說重慶人一開始喝不慣“潲水味”的洋玩意,啤酒市場打開難度頗大。
到重慶啤酒50周年前夕,重慶本地媒體發(fā)布一則2006年山城啤酒市內(nèi)銷售數(shù)據(jù),說平均每個重慶市民喝掉35瓶啤酒,“由于婦女兒童很少喝酒,單計算重慶漢子的平均數(shù),相當于每人至少喝了100瓶。
可以說,是重慶啤酒培育起山城人喝啤酒的習慣。這也正像它那句沿用至今的廣告詞:山城啤酒,知心朋友。
如今的重慶啤酒早已東拓西擴,形成了以西南為大本營,在東、中、西北均有產(chǎn)業(yè)布置的局面。在中國A股市場上,它和青啤、燕京、珠江、惠泉等,共同撐起了啤酒產(chǎn)業(yè)的天空。
1993年,重慶啤酒集團公司獨家發(fā)起成立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兩年后,重慶啤酒集團公司改組為國有獨資公司,并更名為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重啤集團)。1997年,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A股,始有重慶啤酒(600132.SH)。
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重啤集團都牢牢控股重慶啤酒。重啤集團本身是重慶輕紡控股(集團)公司的二級企業(yè),輕紡集團又是重慶市市屬國有八大工業(yè)集團之一。在昂揚的終端銷售行情支撐下,一直以來,重慶啤酒在重慶國資隊伍中,都呈現(xiàn)為前途無量的績優(yōu)資產(chǎn)態(tài)勢。
25億巨額交易
3年前,重慶啤酒作為一家本土老牌啤酒企業(yè),被外界所寄望的一項光榮使命,是至少能夠在西部發(fā)起一場抗擊雪花“入侵”的保衛(wèi)戰(zhàn)。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總部設于北京,其股東是港資背景的華潤創(chuàng)業(yè)有限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團SABMiller。
雪花啤酒在中國啤酒市場上殺伐多年并迅速崛起,已是業(yè)內(nèi)外共睹的事實。2007年1月,雪花啤酒在北京宣布,以現(xiàn)金25億元人民幣收購四川藍劍集團100%的股權(quán)。
隨后,這一計劃順利實施,雪花啤酒一舉拿下四川。當時業(yè)界還有分析,認為雪花啤酒藉此已拿下西南30%份額。
重慶啤酒的使命,來自于雪花殺到家門口這一事實。而更加宏觀的局勢,也許是中國本土啤酒企業(yè)已紛紛被雪花啤酒鯨吞。
然而,2010年4月14日,重慶啤酒一紙公告讓外界大跌眼鏡:重啤集團以公開征集方式轉(zhuǎn)讓其所持重慶啤酒59294582股國有股,該部分股權(quán)占總股本12.25%。最終在2010年12月份,該筆股權(quán)以每股40.22元的高價,轉(zhuǎn)讓給了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下稱嘉士伯香港)。
該筆轉(zhuǎn)讓使嘉士伯香港與其關聯(lián)公司嘉士伯重慶有限公司共同持有重慶啤酒29.71%的股權(quán),由此成為第一大股東,重慶啤酒的實際控制人也成了嘉士伯有限公司(下稱嘉士伯)。重啤集團則由原先的第一大股東退居為第二大股東。
重啤集團此番轉(zhuǎn)讓,為重慶共拿回近25億元資金。2011年底疫苗事件爆發(fā)后,國內(nèi)媒體又曝出新聞,稱重啤集團在2011年10月前后,為向母公司重慶輕紡控股(集團)籌集一筆5億~10億元的周轉(zhuǎn)資金,曾謀求面向私募轉(zhuǎn)讓1500萬股。
這一消息至今未獲當事各方證實。
這筆收購對于外資嘉士伯搶占西部啤酒市場而言,意義非同一般。重慶啤酒此前是西部市場的最后一座堡壘,雪花啤酒拿下四川后,必然得隴望蜀,再圖重慶。
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嘉士伯迅速出手,這幾乎相當于搶走了雪花啤酒的口邊肉,也一舉改變了西部啤酒市場競爭格局。
自嘉士伯入主重慶啤酒后,輿論對嘉士伯已多有“西部之王”的稱譽,而未來西南啤酒市場上,與雪花戰(zhàn)還是和,多少已算是兩個老外之間的較量了。
股價暴漲背后
人們所面對的重慶啤酒,并不只有一張臉。
1998年10月,剛剛完成上市不久的重慶啤酒,斥資1435.20萬元,將成立于1個多月前的重慶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佳辰生物)52%的股權(quán)收購。
佳辰生物是一家生物制藥企業(yè),其時,企業(yè)正在免疫學專家吳玉章的率領下,進行“乙肝治療性疫苗”項目的研發(fā)。
吳玉章的老本行是流行病學,在進入免疫學這個新的醫(yī)學領域攻堅多年后,于1994年提出了“治療性疫苗”的假說。
彼時醫(yī)學界的普遍觀念,認為疫苗只有預防疾病的作用,因此“治療性疫苗”一說被視為離經(jīng)叛道的“異端”。直至現(xiàn)在,這種爭議依然存在。
吳玉章不斷推動這一項目進入實踐,并最終由重慶大學等機構(gòu)聯(lián)手成立了項目運作載體,即佳辰生物。
2000年,重慶啤酒繼續(xù)對佳辰生物追加投資至8107萬元,同期對其他股東股權(quán)展開收購,直至使重慶啤酒持有佳辰生物的股權(quán)比例一度增至70%。
此后,重慶啤酒的疫苗項目進入長達10余年的研發(fā)期。而中國股市則從“5.19”行情開始,一路慢慢摸高到2007年的6000余點,而后又快速下挫到2008年的千余點,2009年再度快速反攻至3000余點。
盡管現(xiàn)在有聲音指重慶啤酒玩疫苗概念歷時13年,但據(jù)觀察,該股在2009年之前的走勢,其無論與大盤還是青島啤酒個股的走勢總體上呈現(xiàn)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在此之前,疫苗題材對重慶啤酒的影響并不明顯。
2009年最后一天,重慶啤酒的收盤價是23.52元。進入2010年,重慶啤酒開始呈現(xiàn)瘋漲態(tài)勢。當年11月16日,重慶啤酒股價最高達79.98元。
這一輪瘋漲,有嘉士伯入主重慶啤酒的原因,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基金瘋狂涌入重慶啤酒,成為該股當年最顯著的資本運動特征。這當中,表現(xiàn)最為激進的,是剛剛經(jīng)過一輪人事變動的大成基金。
公開資料顯示,剔除指數(shù)基金,2009年末大成旗下7只基金持有重慶啤酒4449萬股股份,占流通股9.19%;截至2010年6月30日,大成持有重慶啤酒股份的基金達到8只,總計持股4783萬股,占流通股比上升至9.88%。
在疫苗事件隱而未發(fā)之前,2011年基金三季報顯示,至9月30日,共有20只基金將重慶啤酒列入前十大重倉股,合計持股達到了4936.94萬股。這當中,除了大成系獨占鰲頭之外,富國、國泰持股也較重。
正是大成等一批基金瘋狂跟進重慶啤酒,重慶啤酒的疫苗題材才在近一兩年內(nèi)迅速竄紅,直至爆紅。
2011年12月7日當晚,重慶啤酒公告“治療用乙肝疫苗”研究進度,初步幾項數(shù)據(jù)被指“疫苗療效相當于喝白開水”。第二天,始有暴跌。
待解的資本謎局
12月22日,經(jīng)過10個跌停板重挫的重慶啤酒,股價收在28.45元。23日,星期五,重慶啤酒以防止乙肝疫苗項目臨床試驗統(tǒng)計初稿數(shù)據(jù)泄露為由停牌,同時公告,預計將于2012年1月6日,在出具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終稿后復牌。
在重慶啤酒上演此輪暴跌的10多個交易日里,輿論一片嘩然。深套其中的重倉基金、私募、散戶以及媒體,開始沿著各種傳聞追蹤所有可能牽涉其中的機構(gòu)、個人。媒體亦披露,證監(jiān)會已介入了解。截至目前,還沒有媒體或官方機構(gòu)發(fā)布任何重要調(diào)查進展。
面對2011年底中國資本市場一個大事件,只有大成基金似乎真的焦頭爛額,其不斷發(fā)聲,直至提出罷免重慶啤酒董事長的議案。而重啤集團、重慶市國資委,以及嘉士伯方面等,均顯淡定。
有分析家認為,謎局至少要在2012年第一季度才會漸漸打開,因為到那個時候,基金、股票季報、年報等信息披露工作將逐一進行,發(fā)生在重慶啤酒2011年度最后一個季度的資金脈絡,才有望清晰呈現(xiàn)。
在真相到來之前,“陰謀論”不出意外地成了各方猜測的一致落點。到底是誰布的局?卻是誰都解不出的多元方程。
眾所周知的是,資本陰謀的唯一目的只可能是惡意獲利。而現(xiàn)在,從重啤集團、嘉士伯、大成基金這三個關鍵主體身上,都很難明確得到這樣的信息。
當初重啤集團向嘉士伯轉(zhuǎn)讓股權(quán)收獲25億元,即便有人把這次賣股看作是重啤集團的吸金之舉,但它現(xiàn)在仍然是重慶啤酒的二股東,握有公司20%的股權(quán)。股價直線下跌,對二股東的威脅不言而喻。
嘉士伯增持重慶啤酒股權(quán)時,收購價每股達40.22元。如今股價已洞穿嘉士伯增持價,按28.45元當前價計算,其賬面浮虧已達7億元。
而大成基金,其無論從賬面情況還是近段時間呈現(xiàn)出的表情,都是輸家無疑。
若重慶啤酒盤子里所有資本都是沒有問題的,那么,這個資本市場的故事將可能觸發(fā)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有人懷疑治療性乙肝疫苗會不會是醫(yī)學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