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建華
“不要買調和油,那個不好。”
“怎么不好,調和油什么營養(yǎng)都有,你沒看電視廣告里說,調和油最有營養(yǎng)。”
“你別聽電視廣告的啊,什么都有才不好,得要純的才好。”
4月18日,在北京市一家大型超市里,面對著近10種食用油產品,一對年輕的夫妻就到底應該買哪種食用油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現在,像這對夫婦一樣對食用油選擇心存困惑的消費者不在少數。隨著超市里食用油種類越來越多,一些消費者也面臨著幸福的“煩惱”。
名稱太多分不清
4月12日,國內知名的食用油品牌金龍魚在北京宣布,兩款金龍魚谷維多稻米油即將上市。這是金龍魚繼去年推出植物甾醇玉米油之后,再次在高端油種市場上發(fā)力。
據悉,稻米油(又稱米糠油)在國外已經風靡歐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而我國由于水稻深加工等技術難題的制約,使得稻米油未能在國內充分普及。金龍魚母公司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表示,金龍魚稻米油上市經過近3年的研發(fā),投資超5000萬元。
無獨有偶。就在金龍魚稻米油高調上市之前,其主要競爭品牌福臨門和多力也推出了自己的2010年新產品。巧合的是,3個品牌的新食用油產品都把主攻方向放到了保健食用油身上。
業(yè)內人士指出,在傳統(tǒng)調和油利潤不斷走低的形勢下,主打高端市場的保健調和油將成為行業(yè)新的市場“藍海”。而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將使自己的廚房多了更多的選擇。
“從調和油到后來的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及橄欖油等,我發(fā)現超市的食用油品種真是太豐富了,名稱多得都有點分不清了。”對于又有稻米油這樣的新產品上市,消費者趙大媽在高興之余,也表達了無從選擇的無奈。
還有消費者對于如此之多的油品質量是否安全也表示了擔憂:“感覺好像現在啥都能拿來榨油,也不知道那些新品種的質量是否可靠。”消費者鄭大爺說。
符合標準的都是安全的
面對消費者的疑惑,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會長兼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表示,一般來講,所有的食用油產品,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都是安全的、有營養(yǎng)的,都對健康有好處,只是包含營養(yǎng)成分的程度不同而已。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多數食用油產品都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如《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5項食用植物油產品國家標準,就在2003年10月1日集體“上崗”。
另外,經過修訂后的國標《食用植物油衛(wèi)生標準》也已于2005年10月1起開始正式實施,該標準分別替代了此前于1988年、1991年和1994年頒布實施的3個國標。同時已經實施的還有《食用植物油衛(wèi)生標準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銷售包裝》等配套的國家標準。
但對于很多消費者比較熟悉的調和油,目前則還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食用調和油一度成為今年3.15被曝光的對象。據《燕趙晚報》報道,河北省消費者協(xié)會曾對石家莊市場銷售的食用調和油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雖然各品牌的調和油成分標注很詳細,但是每種油的具體含量和所占比例,卻沒有一個品牌在標簽上進行明示。
調和油里各種油品的比例到底是多少?記者就此問題詢問了幾個超市工作人員,他們也只是表示調和油的配方是按照含量多少來排列的,但并不清楚每種油品的比例。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他們大都表示,由于看不到配料比例,買調和油時只能靠經驗和運氣。
據了解,我國的《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多次公開征求專家和企業(yè)的意見,但千呼萬喚終未出來;2007年形成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糧油集團提出以占比1/3或者50%的油料來給調和油命名,名稱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遞減等意見,但至今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也未出臺。
專家表示,調和油不像純食用油,純食用油摻了一點別的油都可以檢測出來。但調和油卻不是這樣,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大,對調和油的檢測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很難檢測。
平衡膳食有益健康
為了應對日益豐富的食用油產品,消費者范先生想了一個高招:不同的油品輪著吃。吃完玉米油再吃大豆油,然后花生油、葵花籽油……但是范先生的妻子對這種方法卻感到很頭疼:“品種太多了,我可記不住,搞不好就吃混了。”
不過范先生的方法卻得到了專家的肯定。中國營養(yǎng)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指出,雖然不同的油品營養(yǎng)有區(qū)別,但沒有一種油品包含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yǎng)。靠一種食用油包打天下,很可能造成“營養(yǎng)不良”。消費者應當注意平衡膳食,均衡營養(yǎng),才會更健康。根據中國營養(yǎng)學會提供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油品的攝入量每天不宜過高。
國家食物與營養(yǎng)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李里特教授表示,消費者在選擇食用油品種時,一定要有自主地判斷,根據科學的營養(yǎng)數據來選擇,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跟風。“比如橄欖油,現在很受消費者青睞,價格也很高,但其實橄欖油更多的是從國外進口的,它可能更適合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因此中國人要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來選擇合適的油品。”
王瑞元認為,消費者在選擇食用油產品時,除了信賴大品牌和從正規(guī)途徑購買外,還應當學會看標簽,看標簽上標注的成分、含量,知道什么東西能促使自己更加健康和有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