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视频APP_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_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_亚洲欧美一级夜夜夜夜爽W

中國食品網

國際糧商精密布局大豆價格 雙重標準企業(yè)任人宰割

   2012-03-26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10360

    中國大豆:被綁架的籌碼

        編者按/ 國際貿易方面的爭端日益劇烈,尤其在關乎本國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生產資料領域。

    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國,美國正在使用前所未有的嚴厲措施保護本國產業(yè)。兩會前夕,美國國會通過了對1930年關稅法的修改,將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被寫入美國貿易法案,一旦奧巴馬簽署該法案,美國對中國企業(yè)發(fā)起"雙反"調查將變得"合法化",并且更加有恃無恐。除此之外,2012年2月28日,奧巴馬總統(tǒng)指令成立了跨部門貿易執(zhí)法中心,進一步加強對貿易領域的執(zhí)法和控制,以保護本國產業(yè)的發(fā)展。

    而作為美國最大的采購國,中國政府和企業(yè)都在長期承受著賣方條約的束縛。大豆產業(yè)便是這種不對等國際貿易關系的犧牲品。滲透全產業(yè)鏈的跨國糧商巨頭不但牢牢控制著定價權,還控制著質量標準和交易細則,并且通過源源不斷地入股中國糧油企業(yè)控制后期加工環(huán)節(jié)。

    更甚的是,跨國糧商控制糧油加工企業(yè)的目的并不是依靠這些加工企業(yè)掙錢,而是通過控制這些加工企業(yè)最大限度地出售其大豆原材料,進而利用中國需求概念提高大豆價格。

    中國僅僅是其傾銷地。

    一線調查 國際糧商玩轉"中國需求"

    "不但能夠控制進口大豆的定價機制、質量認證標準以及簽訂保護賣方利益的條款,還能通過參股下游生產企業(yè)讓中國買家不得不高價購買其原材料。"國際糧商的精密布局讓何勇(化名)苦笑不已。

    目前,四大傳統(tǒng)國際糧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壟斷著大豆貿易80%的資源。中國進口大豆有80%通過這四家國際糧商進行采購。與此同時,國際糧商還通過種種方法在期貨市上時刻關注著中國國家儲備的消息,無時無刻不準備炒作中國需求,進而迅速反映在價格上。

    更甚的是,當前大豆進口合同中的許多條款根本不考慮進口商的基本權益,如裝運港檢驗條款、爭端解決條款等,這直接導致目前大豆進口不合格率高居80%.另一個有意思的表現是,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以及以它為定價參考值的大豆國際貿易市場的現貨價格,漲跌往往根據"中國因素"表現出奇特的"規(guī)律性".如美國大豆收獲季節(jié)到來之前,市場上就會有"利多"消息,CBOT大豆價格上升;中國大豆采購團的每一次購買,CBOT價格也漲。

    失去談判能力的中國大豆進口價格只能任人宰割。

    雜質雙重標準

    剛剛從南美和北美大豆產地考察歸來的何勇終于明白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運到中國的美國大豆會有那么多的雜質。

    何勇是國內一家糧食央企的高層,此次出行,他考察了大豆最主要的產地巴西和美國。在這兩個國家的田間,他看到類似的場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機機械化收購,"從田間收割的大豆,雜質率不足0.5%."

    但是,美國產的大豆運往中國后,雜質率已經精準地達到2%,"恰恰,我們合同上簽署的雜質率就是2%."何勇表示,同樣情況下,巴西大豆運往中國,雜質就比美國大豆少得多。何勇觀察,美國大豆的雜質,"主要是玉米、粉塵、秸稈等等,我們統(tǒng)稱為碼頭經營性雜質。"

    此次考察之行,何勇非常注意觀察了美國和巴西的碼頭,"巴西碼頭的設備很簡單。"而相比之下,"美國碼頭很發(fā)達,設備齊全,有一些設備是不對外參觀的。"何勇向記者表示,"美國設備更先進,能夠更準確地控制雜質的比例。"

    有這種質疑的不僅僅是何勇所在的一家企業(yè),大豆產業(yè)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向記者表示,"我聽很多企業(yè)都反映這一問題,美國賣家利用合同上的優(yōu)勢,在大豆中摻進雜質。企業(yè)反映,有一些是明顯的人為加進的雜質。"

    因為沒有看到摻雜質的現場,劉登高表示也"不太清楚國際糧食是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做了手腳".

    類似情形也發(fā)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們考察的時候了解到,國際糧商在收購的時候,與豆農簽訂的合同是,雜質率不到1%,而與我們簽訂的合同是,雜質率3%."一位央企負責進口大豆購買的人士向記者表示。"從1%到3%,國際糧商便已經賺了2個百分點。"

    想改變有關雜質率的合同條款又并不容易。據了解,目前中國有60%以上的壓榨工廠,被國際四大糧商持股,"因為存在著持股關系,購買大豆的壓榨工廠不會對股東提出這樣的要求。"劉登高透露。

    這一現象已經持續(xù)了多年,"進口大豆的不合格率非常高,我曾經見過。"行業(yè)專家夏友富向記者表示,"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據了解,2003年曾有幾家中國企業(yè)組織在一起,商談過此事,"當時,已經有人說過,美國企業(yè)用鼓風機蓄意在大豆中吹進雜質。"曾經參會的人士向記者回憶。

    期貨市場"追殺"

    在期貨市場上,中國和美國企業(yè)的話語權同樣不對等,國際糧商還多次炒作中國需求。

    記者從糧食央企人士處獲悉,"在2011年10月11日和11月初,國家物資儲備局(簡稱"國儲")委托中儲糧分別兩次向國際大豆市場詢價,兩次詢價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的暴漲。"上述人士透露,"國儲對這種情況非??鄲?。"

    由于國儲委托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進行采購,而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很少露面,因此國際市場對此非常敏感。

    期貨分析師李墨達向記者證實,"當時,國際市場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匿名詢價者,外界立刻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中國國家糧食儲備機構在詢價,因而當天的價格出現了大漲。"

    資料顯示,在國儲2011年10月11日向國際市場詢價的當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暴漲。其中,交投最活躍的CBOT 11月大豆期貨收盤攀升58美分,漲幅4.9%,報收于12.35美元/蒲式耳。

    中儲糧在詢價后,市場立即做出了上漲的反應,國儲不得已購買了價格上漲的大豆。作為決策機構的國家糧食局也非常無奈。一位國家糧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我們也參與到國儲進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采購大豆的時間是機密。"該人士強調,"解決出現的問題,還是要將保密工作做好。"

    但是中儲糧一位內部人士認為,這并不是中國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國際上賣大豆的企業(yè)就那么幾家外商,詢價也只能向他們詢價,很難不被別人知道。" 因為中儲糧大豆壓榨業(yè)務較少,很少向市場詢價,一旦詢價,"市場就很快知道是中國國家儲備在采購,不管采購量的大小,都會引起期貨市場的上漲。"一位糧食央企高層向記者表示。

    遭受損失的不僅僅是國家儲備,還有經常在期貨和現貨市場上出現的中糧和中紡糧油等國內企業(yè)。"原有的儲備體制形成了一個缺陷。"前述糧食央企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于國儲在國際上的詢價和收購是機密,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出現,大豆價格暴漲,而我們央企又是最后一個知道這個消息的人,甚至還是從國外賣家那里知道這個消息。因此,所有的中國企業(yè)都在蒙受損失。"

    2011年,中儲糧已經申請了國際期貨市場的交易席位,但尚未獲得批準。

    定價條款

    在期貨市場價格屢被推高的時候,現貨市場也在承受著巨大的損失。

    "我們和美國糧商簽署的協議被稱作是'賣方協議',即條款都是保護賣方利益的。"央企高層何勇向記者透露,"我們幾次都想修改的一個條款就是定價條款。"

    據了解,目前中國企業(yè)與四大傳統(tǒng)國際糧商"ABCD"簽訂的是賣方協議,這四大糧商都是美國企業(yè),因而中美雙方大豆交割價格依據美國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制定。

    中國企業(yè)認為這一定價方法并不合理。"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大豆產量不好,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大漲,而此后,預計大豆的另外一個主要產區(qū)南美大豆將會獲得豐收,價格應該下降,可是賣家還是要求以漲價后的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結算。"上述人士表示,"這樣的價格偏離了真實價格,我們遭受了損失。"

    2011年8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大豆就從1300美分/蒲式耳一舉上漲至1450美分/蒲式耳附近。而此前,美國各種調查機構密集發(fā)布報告,稱美國大豆減產,從而導致價格上漲。

    據了解,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種季節(jié),美國大豆的銷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此時連創(chuàng)新高使得美國豆商獲取了高額的市場利潤;而當4、5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會趕上CBOT大豆期價快速大幅下挫,這樣,以CBOT大豆期價為基準價格的南美大豆的國際市場定價自然下降。

    但是,當中方提出改變價格制定方式的時候,"賣方非常敏感,并且堅決反對。"目前世界大豆產量是2.6億噸,美國產量9000萬噸,南美產量1.6億噸,中國產量為1000萬噸。

    據透露,中國買家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結算方式,"按照產量占比,美國芝加哥期貨價格占50%,巴西價格占30%,大連期貨交易所價格占30%."在與ABCD討論的時候,"受到了他們的抵制。"

    保護賣方協議

    "中國和美國是兩個法律體系,很難適應對方的法律。"上述人士表示。

    不久前,何勇親身經歷了一件事情。"我們和賣家簽好協議購買大豆,但是我們簽的是賣方已經寫好協議,即保護賣方的協議。這個協議中間有一個條款,即大豆品質以'裝港時的證書為準',這就是說,以美國的檢測標準為準。"

    中方與美國企業(yè)簽署協議購買美國品質好的2號大豆,"實際上,等我們看到的時候,運來的大豆是品質差的4號大豆。"何勇透露,"兩者價格相差較大,我們要求索賠。"

    可是,"對方拿出協議,寫著以裝港時的證書為準,而美國裝港證書就是寫著2號大豆。"何勇無奈地表示,"企業(yè)只能承受巨大的損失。"

    另外一家糧食央企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公平的協議還有很多,其中,有一條就是船期延誤等問題,需要買方承擔損失,此外,雙方一旦發(fā)生爭議,解決爭議的歸屬地由對方定,一般是英制法律標準,裁決歸屬地不在中國。"

    并不是所有的國際買家都處于被動的局面。據了解,目前中國臺灣和韓國就是對外招標,使用的就不是供應商條款,而是買方條款。唯獨面對中國這樣的大買家,供貨商采取了更為嚴格的賣方合同。

    大豆產業(yè)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大豆買家是一盤散沙,不能夠團結在一起,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夠爭取到話語權,用買方的壟斷才能夠應對賣方的壟斷。"

    據了解,在中國進口大豆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更改這種賣方合同的最佳時機--2003年,當年曾經有多家中國大豆企業(yè)提出集體修改合同,"當時,中國有70%的大豆壓榨工廠是內資企業(y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回憶,"大家已經草擬了一份合同,通過相關協會,計劃推廣。"2004年,大豆價格巨幅波動,"參與更改合同的很多企業(yè)倒閉了,或者被外資收購了。"程國強感到十分痛心。

    目前,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yè)被跨國糧商或控股或參股,已經形成了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福臨門、魯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外資并不在乎這些壓榨工廠是否盈利,他們只在乎通過股份控制,讓中國壓榨工廠買他們的大豆。"九三油脂集團田仁禮曾經表示。

    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現狀讓中國糧油的市場價格越來越高,一些外資控股或民營的壓榨企業(yè)要么選擇提高成品油價格,要么選擇停產,而承擔保持供應任務的國資背景企業(yè)卻只能在虧損中艱難運營。(索寒雪)

       相關新聞

    ABCD在中國

    在全世界控制著糧食生產運銷的只有四家歐美公司,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在國際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 開頭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 開頭的,所以叫C;第四家,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所以叫D.

    A,與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了益海嘉里集團。金龍魚就屬于A,它在國內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經高達38家,還參股了魯花等國內著名的糧油加工企業(yè),工廠遍布全國,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

    B,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大豆和油籽供應商,目前該集團在中國已經運營三個大豆加工工廠,并且正在廣州興建另外一家工廠。

    C,在中國20個省市投資了34家獨資以及合資企業(yè),在華投資項目包括飼料、蛋白、植物油、動物飼料和化肥等等。

    D,從中國出口玉米的業(yè)務持續(xù)增長,在美國的棉花公司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棉花供應商。2003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16億美元。

    除此之外,A通過旗下和新加坡豐益集團合資的益海,全資收購了此前象征性參股的川糧益海糧油有限公司。而豐益國際就是益海不惜巨資挺進東北的大豆根據地。D重金招聘副總經理,負責東北地區(qū)大豆糧倉的談判與大豆采購業(yè)務。B宣布收購山東三維集團旗下一家位于日照的油廠。C在干什么?在江蘇南通聯合一家韓國企業(yè)新建了一家大規(guī)模的大豆壓榨工廠。

    摘自《郎咸平--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四大糧商如何控制大豆

    種植環(huán)節(jié):高利貸"連環(huán)套"

    南美豆農的融資大部分來自這四大國際糧商,融資主要通過易貨貿易來完成,在農民播種大豆的時候,四大糧商為農民提供化肥和種子,然后等大豆收獲的時候,農民以大豆來償還。比如在巴西,他們通過提前向巴西農民提供大豆生產所需的資金、農藥、化肥,甚至包括后期運輸等手段,牢牢地控制著巴西大豆的產銷鏈條。

    收購環(huán)節(jié):牢牢控制了貨源

    巴西農民沒有自己的儲藏設備,豆農儲存大豆的環(huán)節(jié)大部分也同樣是由跨國糧商所控制。大豆產地收購的利潤也非常豐厚。國際糧商不只是拿到了自己跟農民簽訂的倉單的大豆,同時利用自己在產地的倉儲和運輸設備,大量收購剩余在市場上的大豆,從而控制了大量的貨源。收購過程的利潤,除了收購和干燥的手續(xù)費用和利潤外,四大糧商仍然可以得到產地價格和期貨價格的差價,形成客觀的利潤。

    內陸運輸:成本可降低50%

    跨國糧商在產地與港口的運輸過程中,由于貨物量大,可以跟鐵路和公路運輸公司簽訂長期的運輸合同,大豆通向港口的通道由公路、鐵路長期合同所擔保,這一策略保證了跨國糧商擁有長期的、穩(wěn)定的、巨大的運費折扣,不受高峰期的影響,因此他們的運輸成本降低了50%.同時,他們自己也建立裝運站,建立自己的專用鐵路、車皮等,或者建立自己的汽車隊,形成另外一個產業(yè)。

    港口建設和運作:控制了港口和碼頭

    在港口,跨國公司有自己的倉庫和自己的貨船作業(yè)泊位,這使跨國糧商的業(yè)務可以自由運作,避免貨物或船只長時間地滯港,而對于那些沒有自己的倉庫而需要依靠第三方和排隊裝船的企業(yè)來講,業(yè)務有時就會進行得不順利。一年當中根據不同的時間,所訂船只如果不能及時裝船,滯期費最高可達每天5萬美元,這種情況迫使一些公司不得不放棄他們的業(yè)務。

    海運環(huán)節(jié):擁有超強的運輸船隊

    海運成本或價格受到原油價格以及鐵礦石、煤等其他干散貨運量的影響,成本變動較為明顯,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跨國糧商在海運方面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由于他們在糧食、化肥和農藥,以及其他產品貿易方面貨物運輸量巨大,有自己的運輸船隊,同時也有長期租用的期船合約,因此,在海運價格上可以拿到很低的價格。

         期貨市場:完滿實現套期保值

    一般來說,國際糧商的每一步操作都充分利用了期貨市場的風險轉移機制。從農民手里拿到倉單的時候,他們就會在期貨市場做空,保證自己在倉單交易出去以前,不論市場價格變化,其利潤都是可以鎖定的。在接下來的每一步市場操作中,他們都用期貨市場鎖定自己的利潤,直到最后出售產品。在大量的期貨交易中,他們會找到合適的價格,給自己的產品作價,從而達到低價高利潤。另外,其期貨部門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市場信息,也可以在其后交易中獲利。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