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各路雞頭米攪亂蘇州市場

   2012-10-11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8880

  今年中秋前后,江蘇省蘇州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外地雞頭米冒充蘇州地產雞頭米的現象,擾亂了市場價格。

  地產雞頭米行市看漲

  據業(yè)內人士介紹,之所以在蘇州市場上會出現大量外地雞頭米冒充地產雞頭米銷售的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雞頭米越來越供不應求。幾年前,雞頭米還是蘇州市民嘗鮮的時令食品,這幾年,隨著蘇州的發(fā)展,大量的新蘇州人也加入到了食用雞頭米的行列,剛剝好的新鮮雞頭米非常走俏,往往是剛剝好,就被顧客買走了。二是因為供不應求,所以雞頭米的價格也是一再上漲。今年,雞頭米在蘇州市場上,賣到了每500克八九十元,而蘇北、安徽等地的雞頭米價格比蘇州便宜了一大截,因為存有巨大利潤,所以才有人想到了把外地雞頭米運到蘇州銷售,賺取差價。

  外地雞頭米口感偏差

  據悉,由于雞頭米行情一直水漲船高,種植雞頭米的水田隨之緊張,蘇州地區(qū)一畝地承包費用要在1200元左右,而對于蘇北一些地方來說,每畝田地承包費用只要700元左右,考慮到這些因素,一些蘇州的雞頭米種植農戶便選擇到外地包地,或者直接收購外地的雞頭米。外地雞頭米和蘇州當地產的雞頭米相比,雖然口感有所不同,但外形卻相差不大,正因為如此,一些商販瞄準了這個商機,在外地專門收購雞頭米,進行包裝后,再銷往蘇州。

  據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海林介紹,雞頭米學名芡實,同樣的雞頭米品種,在外地生長,與在蘇州生長的口味相差很大,這是因為雞頭米分南芡和北芡,北芡是野生品種,在福建、浙江、安徽、蘇北等許多地方都有種植,蘇州地區(qū)種植的雞頭米叫南芡,也叫蘇芡,是北芡經過人工馴化和培育后的品種。北芡由于較硬,口感差,一般烘干后作為藥用,而南芡則由于嫩滑,口感好,成為蘇州地區(qū)特有的滋補食材。由于北芡是野生品種,它的果實比較小,從外形來看,它的莖和雞頭外面有刺,而南芡則不同,不但果實大,而且雞頭比較光滑。據李海林介紹,蘇北的不少雞頭米,是蘇州芡農帶著南芡品種去種植的,等收獲后再運送到蘇州銷售。品種雖相同,口感卻有很大的不同,這說明影響雞頭米口感的因素除了品種外,還有土壤、水質等因素,而這種情況更加說明,蘇州的水土最適合南芡的生長,蘇州雞頭米具有獨特性。

  急切呼吁原地產保護

  據李海林介紹,外地的雞頭米,可以在蘇州市場上經銷,但絕不能打著蘇州地產雞頭米的招牌,如果是外地的雞頭米打著蘇州雞頭米的招牌上市,這就是故意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從法律上來講并沒有規(guī)定北芡不能到蘇州來銷售,至于商家冒充產地,有證據就可以查處,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監(jiān)管。所以,雞頭米的保護,最好實行原產地的保護。

  據悉,對于目前雞頭米市場遇到的嚴峻問題,蘇州市的相關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蘇州市吳中區(qū)已經成立了申報小組,提出對以雞頭米為主的水八仙產品進行原產地地域保護的論證,并提交了申請,首批保護的面積在5000畝左右。據悉,申請如果能夠獲得通過的話,那么雞頭米也將像碧螺春一樣,除了對品種、種植進行規(guī)范外,對于產品的大小、顏色、口感等,也會進行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最關鍵的是,要突出原品種、原工藝和原產地地域保護。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