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深圳寶安一家公司生產的油瓶不合格,為平息客戶怒氣,該公司被迫回收用這些不合格油瓶盛裝的食用油。本著"誰生產誰負責"原則,公司又將油"強"賣給曾參與生產、檢驗的員工。
在媒體介入后,該公司承諾今天退油。那么,企業(yè)強迫員工買油事件真的平息了嗎?
公司稱強賣員工的油以退回
本月8號,深圳西滿塑料包裝有限公司發(fā)布通知,稱近期生產的一批食用油包裝瓶出現質量問題,公司將被迫出錢買下油瓶灌裝的總共200多箱食用油,涉及油瓶生產、檢驗和管理等事務的員工,總共一百多人,都必須出錢購買。根據級別,從2瓶到兩箱不等,而油錢就直接從工資中扣除。
這家公司在官網上這樣自我介紹:深圳西滿塑料包裝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以生產瓶胚、膠袋等產品為主的企業(yè)。公司自成立以來,以"一切為了客戶"為經營理念。而它的質量標準是:讓客戶滿意。
一家如此唯客戶馬首是瞻的公司,難免會接受"回購"的要求。但是,產品質量不合格說到底也是企業(yè)經營風險,企業(yè)風險強迫員工買單,員工的想法,企業(yè)關注過嗎?
當記者撥通了深圳西滿公司的電話并亮明了身份時,該公司行政部一名負責人明顯有些緊張。他承認確有此事。但他解釋說:這不是公司行為,只是部門的。公司領導知道媒體在關注這件事,已經徹底解決了此事,把強賣的油收回了。
負責人:這個事情我們公司內部已經處理好了,公司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生產部一個部門的行為,領導今天知道這個事情以后,就盡快把油退回來了。
至于,為什么為發(fā)生這樣的事?又是否征求了員工的意見時。這名負責人只是含糊表示:企業(yè)要對客戶負責。
負責人:我們西滿的質量方針就是客戶滿意,質量第一,買回來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高于市場價賣給員工 僅回收未開封的
企業(yè)回收不合格產品,這并沒問題,但憑什么要求員工買單呢?顯然,輿論的壓力讓西滿適時收手了。但是,它的解決方案是否如管理者所說的那么徹底呢?
小華(化名),是這家公司的一名員工,在他看來,強迫員工買油的行為非常不公平,而且,這明明是公司行為。
小華:差不多全公司都買了油。一斤38元,每個員工四瓶,這是絕對不公平的。
4瓶油152塊錢,對月收入僅有2000元的小華來說,的確有點貴。然而更令他氣憤的是,公司竟然把高于市場價的油賣給了自己。
小華:超市才賣31、32塊,公司賣給員工就38塊。
公司如此精明,不但質量問題,就連運費和折損,都一股腦算在了工人身上。所以,小華透露的另一條消息就不難理解了。小華說,公司昨天下班后緊急開會,只說今天回收沒開過瓶的,其他的都自己買單。也就是說,只有一小半的人能成功退油。
小華:一個小時之前,他說明天把油退出來,那些沒開的可以退,開的不能退,自己買單。領班說是這樣,大部分不在了,有的拿回家用,家里比較遠的都低價賣給別人,20塊,有些人專門去收購。
面對公司收油的"急就章",小華表示,他和同事都并不滿意。
小華:肯定不滿意,除非公司道歉或有一定的賠償。搞的人心惶惶的。
律師:涉嫌違反勞動法
公司強迫員工買油,這事誰能管?法律專家岳屾山表示,這家公司涉嫌違反勞動法。
岳屾山:首先,他強迫員購買的行為違反了勞動法。雖然員工是隸屬于公司的,但公司并不能強迫或要求員工來消費自己的產品。另外,由于使用了有質量問題的油瓶,油是不是也受到了污染,是不是產生其他變化,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把油再進行轉賣有可能導致其他人受損害,這也侵犯了他人的權利。
企業(yè)強迫員工買油事件,中國之聲也將持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