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繪
“有機”標簽少多了 仍有商販在“忽悠”(調查·關注身邊的造假現象⑥)
近年來,隨著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國人越來越關注“餐桌上的健康”,頻發(fā)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有機產品”漸入人們的視野,且越來越受歡迎。有機產品好賣,假冒“有機”便“應運而生”.兩年前,媒體曾集中披露有機產品市場上大量存在的自制有機標簽、隨意貼標等欺詐現象以及認證機構混亂、給錢就能認證等問題。
認證新規(guī)可謂嚴苛
有機水果蔬菜難尋
早在2005年,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認監(jiān)委)就出臺了《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guī)則》并于當年實施。2011年,為進一步完善有機產品認證制度,規(guī)范有機產品認證活動,保證認證活動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國家認監(jiān)委又頒布了修訂的《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guī)則》。新版規(guī)則從去年3月1日開始實施、7月1日全面實施。至今,新規(guī)已實施一年有余,有機產品市場亂象是否有所改觀?近日我就此做了些調查。
4月5日中午,我先來到北京市朝陽區(qū)大望路附近的幾個小型便利店、水果店。在蔬菜水果專區(qū),沒有發(fā)現任何有機水果蔬菜產品。帶著疑惑,我又走訪了沃爾瑪、華聯等大型超市,仍未發(fā)現標簽名稱中含有“有機”字樣的蔬菜水果產品。曾經泛濫的號稱“有機”的蔬菜水果不見蹤跡,應該說與新規(guī)對有機產品的認證較之以前更為嚴苛密切相關。按新規(guī)要求,去年7月1日后出廠銷售的有機產品,須統一加施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含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志)、唯一編號(有機碼)和認證機構名稱(標識),認證機構須把資料都上傳到認監(jiān)委備案,憑借惟一編碼,消費者可以到統一的網站去查詢;新標志防偽性強,加施數量控制嚴格,須用在每個最小包裝單位上;“農殘指標不得檢出”的規(guī)定,使此前20多個農殘指標由“限制數量標準”變?yōu)?ldquo;零殘留”,這對生產企業(yè)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產品樣本檢測,同一地塊種植100個品種原來只檢測10個,新標準要求100個都要檢測。新規(guī)中對有機市場不規(guī)范行為的處罰也更為嚴格。按新規(guī)要求,認證委托人的生產加工活動如果存在提供虛假信息,不誠信的,或存在認證現場檢查場所外進行再次加工、分裝、分割情況的,或經監(jiān)(檢)測產地環(huán)境受到污染的等10類情況的其中一條,將不予批準認證。此外,如果有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了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禁用物質或者受到禁用物質污染的,或超范圍使用認證標志的,或產地(基地)環(huán)境質量不符合認證要求的等12類情況的其中一條,認證機構應當撤銷認證證書,并對外公布,而且認證證書被注銷或撤銷后,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恢復。如此一來,使得一些不法廠商不敢再用普通產品來冒充有機產品。10日,我在沃爾瑪建國路分店、京客隆甜水園店看到,一些有機雞蛋、花生油、花生、雜糧、玉米粉等產品外包裝符合新規(guī)要求,三種標識齊全。
有機標簽仍待規(guī)范
一些商販信口雌黃
調查中發(fā)現,雖然有機產品市場魚目混珠的狀況已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誤導、欺騙消費者的現象。5日下午我在北京海淀區(qū)一個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fā)市場調查時,詢問一家商販有沒有有機水果,賣水果的指著一箱皮兒還泛綠的木瓜說:“這些絕對都是有機的。”但從標簽看,顯然不是有機產品。我進一步詢問:“這些木瓜的名稱標簽里沒含有‘有機’字樣,包裝上也沒有任何標識,怎么判斷呢?”“不用憑證,這皮兒還沒黃,表明就沒有用任何催熟劑,不像那些都用了”,商販指著另一堆黃皮木瓜說。當我想要再深入了解時,商販機警地說:“你問這些干什么,是不是有機你自己是看不出來的。”10日,我在一家大型超市里發(fā)現,單獨售賣的某品牌袋裝有機雞標識齊全,但當這種產品和另一產品一起搭售時,隨機選取一袋,卻在這個產品的包裝袋上找不到唯一編號。此外,同一品牌的兩種紫菜,都標著有機產品,只有一種標識齊全,另一種卻缺少唯一編號。
調查中我還發(fā)現,有些產品描述不規(guī)范,也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在西城區(qū)的一個茶葉專賣店中,我發(fā)現某種茶葉的包裝上印有“有機綠茶”的字樣,但卻沒有新規(guī)中要求的任何標識。在我的追問下,店主解釋道,這種茶的名字本身就叫“有機茶”.在幾家超市中,我注意到某豆芽的包裝袋上的名稱不含“有機”字樣,也沒有有機的任何標識,卻使用了“無污染”的字眼。據有關專家說,“無污染”和“純天然”屬于民間俗語界定,沒有標準,是不允許在產品說明中使用的。
眾多網店打“有機”牌
網絡亂象暴監(jiān)管漏洞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新規(guī)落實情況,在實體店調查的同時,我還在網上作了一番探詢。我在某購物網站上鍵入“有機食品”進行搜索,出現很多自稱賣有機食品的店鋪,其中一部分商家在產品介紹中將認證標識展示得很齊全,看上去產品已經達到國家有機食品的要求,但仍有大量店鋪的所謂的“有機產品”并不符合新規(guī)的要求,這些店鋪將“有機”和“綠色”、“無公害”等字眼組合在一起,混淆了有機食品的概念。我試著和一個經營“有機小米”的賣家交談,詢問賣的是否為有機食品時,對方回答得很肯定,但當我要求看一下有機產品銷售證時,賣家卻表示沒有。隨后我又詢問一些經營“有機蔬菜”的賣家,對方大都表示食品的生產基地絕對是“有機農場”.但當我進一步詢問有無相關認證時,賣家卻承認只有食品流通許可證、蔬菜檢測報告等材料,而沒達到新規(guī)則中要求的有機產品要有唯一編號的標準。我詢問了一個賣“有機玉米”的賣家是不是有機玉米,店鋪表示“有機標”正在申請中,現在屬無公害。我又問:現在不是,那為什么還自稱有機呢?店鋪卻回復:產品已經達到標準。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有機產品認證新規(guī)的實施,確實使有機產品市場的混亂局面大為改觀,一些冒充有機產品的未認證產品逐漸退出了市場,但仍有一些商家為推銷產品,在交易時用虛假信息誤導消費者。此外,網絡有機產品市場依然較為混亂,監(jiān)管漏洞較大,亟待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