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美報:西方對味精有偏見 中國菜聲譽受影響

   2007-02-25 中國食品網(wǎng)佚名11870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網(wǎng)站2月22日發(fā)表文章,認為西方對味精有偏見,以致使中國菜的聲譽受到影響。文章摘要如下。

  盡管中國菜一直深受歡迎,但許多人仍嚴格地把它看作是面向低端市場的烹飪手法,認為它更多的是廉價外賣,而不是世界上偉大的烹飪文化之一。

  對此的一種普遍解釋就是中國廚房中味精的使用。對于中餐館廚師和中國家庭來說,味精是一種常用的調料,就像鹽、醬油和醋一樣“普通”。

  然而對于許多人而言,這種白色粉末只不過是有害的食品添加劑。工業(yè)化食品生產(chǎn)和大量花里胡哨的小包裝零食敗壞了它的名聲。

  盡管1/3的美國人認為味精讓他們的健康受損,但權威的醫(yī)學研究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確實會對味精有反應,而且是在空腹大量口服的情況下。

  在缺乏醫(yī)學證據(jù)證明味精會對人體有害的情況下,中國人使用味精而外國人通常并不用它這一事實,對于中國菜的主流評價產(chǎn)生了嚴重的文化障礙。難道還不是放棄偏見,用冷靜、謹慎的眼光來看待味精的時候嗎?

  鮮味來自于蛋白質、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綜合。工業(yè)制成的味精在化學上就是某種鮮味物質的“純”態(tài),就像鹽是海水咸味的“純”態(tài),白糖是甘蔗甜味的“純”態(tài)一樣。它會比提煉出的鹽和糖對我們產(chǎn)生更壞的影響嗎?

  西方廚師、美食家和消費者現(xiàn)在才認識到鮮味的存在以及它作為烹飪概念的意義。但在中國,它長期以來就是廚房日常詞匯之一。中國廚師常常說到“鮮味”。

  他們使用許多富含鮮味的原料———云南火腿、干貝和香菇———來加強菜肴的味道。在烹飪過程中,他們會適量加入鹽、糖、雞油和味精來“提鮮味”。

  在用雞、火腿或干貝做成的湯中沒必要加入味精,但在有些菜中,它會起到奇跡般的作用:在鹽和香油中加入一點味精,會提升一盤簡單的竹筍沙拉的味道,或是在爆炒的豌豆苗中加入一點味精。如果你不知道有味精,你就會覺得非常鮮美。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