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消費者拿著"問題食品"向記者說明 攝/法制晚報記者 曹博遠
從華潤超市買的大棗,竟發(fā)現外包裝上打著有機食品的字樣,內包裝卻變成了有機轉換食品。為此,消費者晏先生將華潤萬家超市訴至朝陽法院,索賠10倍賠償,共計6.8萬元。案件12日開庭。
據《法制晚報》記者調查發(fā)現,商家銷售時打"有機品"認證擦邊球的做法不在少數。
庭前講述 免洗紅棗 吃出灰塵和哈喇味
2013年8月21日,來京游玩的晏先生在王府井的華潤萬家超市花730元買了5袋喀什神戀公司生產的昆侖玄香棗等有機紅棗?;氐阶〉睾螅滔壬鷩L著覺得棗的味道不錯,于是在8月22日,再次來到華潤萬家超市買了6袋棗,直接回了江蘇。
回家后,晏先生和家人打開其中一袋棗準備食用,卻發(fā)現個別棗上有灰塵,有的有哈喇味兒,部分棗感覺還像發(fā)霉了。
"買的時候就看過,明明寫著拆袋可食。"于是晏先生又仔查看了一下包裝,上面明確寫著:本產品經過嚴格清洗、烘干、殺菌等工序,開袋即可放心食用。
晏先生認為,包裝上寫著開袋即食,明顯錯誤。"免洗紅棗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晏先生說,他查詢發(fā)現,根據免洗紅棗的國家標準,其中保質期一項的規(guī)定,低含水量制品保質期為9個月,高含水量制品保質期為6個月。
"我購買的棗大多是2012年12月及2013年1月、2月生產的,如果按免洗紅棗的標準,多半是過期的。"而晏先生稱,他所買的所有產品標注的保質期都是18個月。
晏先生還稱,他發(fā)現"問題"棗的包裝上標注了執(zhí)行標準GB/T5835(干制紅棗),但根據相關標準,干制紅棗并不能直接食用,"此標準的紅棗沒有經過特殊殺菌處理,里面還有雜質(包括有毒雜質),不能開袋即食".
更讓晏先生不解的是,在其購買的單粒透明裝玄香紅棗外包裝上寫的是"有機食品",內包裝卻寫著"有機轉換食品","這到底是有機還是轉換,差別可大了。"晏先生稱,他經查詢認為,內外包裝的有機食品相關標注不符、食品標注的執(zhí)行標準不對,這都直接影響了棗子的保質期問題。
晏先生還指出,產品標簽上寫的"優(yōu)級"和"珍級"也不符合規(guī)定。根據GB/T5835的等級劃分,根本就沒有這兩種等級,說明該食品不是正品。
2013年10月底,晏先生一紙訴狀狀告了銷售"問題棗"的華潤萬家超市,但因管轄問題法院未予立案。
12月,晏先生又到朝陽法院起訴。
之后為了案子,晏先生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北京和江蘇之間,也曾再次到華潤萬家購物。"我就想看看都被起訴了,華潤超市有沒有重視產品的問題。"結果在2014年2月,晏先生到華潤萬家購物,卻發(fā)現涉案的昆侖玄棗系列的產品仍然在售。
于是當月,晏先生向法院申請變更了訴求,加上其2月份購買的涉案爭議食品在內,晏先生共要求華潤萬家超市十倍賠償6.8萬元。
今日庭審
涉案廠家稱 轉換期內就得這樣做
上午9時30分,原告晏先生提著一大包東西走進法庭,還沒等到被告華潤萬家超市的代理人到庭,他就把包里的3大袋涉案棗及茶葉、巧克力等掏了出來,擺在桌上。
記者注意到,其中一款涉案的玄香棗包裝足有平板電腦大小,外包裝上雖標有"有機食品"的認證標識,但標識僅有指甲蓋大小,上面的字體也有些難以分辨。
透過半透明的外包裝袋,記者模糊地看到棗的內包裝上標著"轉換有機食品"字樣。
此時,被告華潤萬家超市的代理律師同前來旁聽的涉案棗的一名廠家代表進入法庭。還沒坐定,自稱廠家代表的人就徑直走向晏先生。
"廠家在新疆最偏遠的地方,我們?yōu)榱伺隳愦蚬偎?,一趟往返就要幾萬塊錢,而且多少次了。食品是沒有質量問題的,經過相關部門檢驗。"說著,這位來自廠家的旁聽人員越來越激動,并質疑晏先生起訴維權的目的。
隨后,"有機食品"還是"有機轉換食品"成為了今天庭審的焦點之一。
庭前,該廠家工作人員對此表示,產品是經過權威認證機構檢測認證的,"而目前,國家是允許有機食品有一個轉換期的,我們的產品就在轉換期內,當然要這么標明了,這也說明我們對消費者負責。"
被告一方認為,晏先生所說的國家標準是國家推薦標準,沒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企業(yè)因此可以不遵照該標準,也就沒有了保質期不超9個月的說法。
之后,被告超市向法庭提交了涉案玄香棗的有機食品認證證書。"在得到認證證書后,產品是有一個轉換期的,而食品內包裝的標注就是在轉換期內。"
據《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獲得有機產品或有機轉換產品認證的,應當在產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加施"中國有機產品"或"中國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志。
曾在聯(lián)華超市擔任高管的尚益咨詢公司總經理胡春才告訴《法制晚報》記者,"食品從低到高有三個層級,分別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其中有機食品認證條件最高。"
胡春才說,"需注意的是,目前普通產品需要經過3年的轉換期才能過渡到有機產品。"在轉換期間生產的產品,只能叫"有機轉換產品",而在此期間經過認證的產品必須標注有"中國有機轉換產品"的字樣,方可進行銷售。
對于轉換期的規(guī)定,認監(jiān)委給出的解釋是,如已經用過農藥或化肥的農場想轉換成有機農場,需按有機標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在停止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和化肥后,還要經2至3年的過渡期后才能正式成為有機農場。
獲認證滿周歲 才可打"有機品"標志
胡春才提示:初次獲得有機產品認證一年內生產的有機轉換產品,只能以常規(guī)產品銷售,不得使用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志及相關文字說明。
胡春才介紹說,獲證產品在使用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同時,還應當在產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標明該枚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唯一編號(有機碼)和認證機構名稱或者其標識。
記者調查發(fā)現,為保證有機產品的可追溯性,認監(jiān)委也要求認證機構向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yè)發(fā)放認證標志,并允許有機生產企業(yè)在產品標簽上印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但必須按照統(tǒng)一編碼要求賦予每枚認證標志一個唯一編碼,該編碼由17位數字組成。其中認證機構代碼3位、認證標志發(fā)放年份代碼2位、認證標志發(fā)放隨機碼12位 .
同時,每一枚有機標志的有機碼都需要報送到"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tǒng)"(網址http://food.cnca.cn),任何個人都可以在該網站上查到該枚有機標志對應的有機產品名稱、認證證書編號、獲證企業(yè)等信息。
下月起有機轉換認證及其標志將取消
據報道,2014年4月1日起新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實施,新《辦法》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取消有機轉換認證及其標志,從根本上杜絕了有機轉換認證冒充有機認證的現象。
記者調查發(fā)現,有資格進行有機產品認證的機構達到了25家,除北京、上海、廣州外,湖南、江蘇、新疆等地也有機構可以進行有機認證。認證機構可以跨區(qū)域進行認證。
胡春才表示,由于"有機產品認證"有一系列的苛刻條件,現在好多產品認證打擦邊球,"存在'雖然包裝上有認證,但實際上并不滿足條件'的情況。"例如,把在轉換期的產品直接稱為"有機產品".
這些問題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2012年2月份,中國認證認可協(xié)會曾就有機產品認證機構行業(yè)自律問題,下發(fā)了通知,"根據最近有機產品認證中出現的問題,國家認監(jiān)委要求中國認證認可協(xié)會加強有機產品認證機構行業(yè)自律工作".
今年2月份,認監(jiān)委發(fā)布《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獲得有機轉換認證的產品,只能以常規(guī)產品銷售,不得使用相關可能誤導消費者的文字說明。"這就意味著,"有機轉換產品"的標簽也將不存在。
業(yè)內說法 監(jiān)管不力 食品包裝規(guī)范待加強
與其他產品相比,食品包裝問題更為突出。胡春才認為,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國家監(jiān)管體系不力,且有機食品的監(jiān)測也有難度。"胡春才打了個比方,一把青菜,究竟是不是有機的,肉眼看不出來,消費者很難監(jiān)督。
《法制晚報》記者從認監(jiān)委網站上也找到了類似的"擔憂":"盡管一些研究人員和消費者認為,有機方式生產的食品在口感和營養(yǎng)方面比普通食品好,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指標能區(qū)分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有的外觀甚至更差一些。"
胡春才告訴記者,"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還沒打開,且仍處于信譽度較差、公信度不高的階段,從不規(guī)范到規(guī)范還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