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子也稱米花、米子。用糯米蒸了曬再炒,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一道零食,確切地說,它也是一道主食。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條件艱苦,吃的東西更加有限。冬天,快過年的時候,母親房里的大木油漆箱子里裝著炒熟的花生、南瓜子、米花子、蠶豆等。這些零食只是偶有來客人時拿出來待客,饞嘴的我們,就趁著大人們交流時,不聲不響地抓一把放在棉襖口袋里,慢慢吃。平時那個箱子就鎖著。
母親嗓門大,呼喊我們的聲音,幾座山外都能聽到。每當晚餐開飯時,天已經(jīng)黑透,雞鴨早已上籠,樹林里鳥雀都已經(jīng)歸巢,就在這當會,母親會站在大門外面,對著東方(因為我家大門向著東)大喊:“金香(我乳名)呃、紅娃子(弟弟乳名),晚飯火燒好(晚餐做好)了,回來起哦(回來吃飯)!”。她的聲音在寂靜的黑夜里穿透山谷,穿越山岡,掠過田野,掠過小池塘,傳到另一座山洼里的姑姑家里,這聲音,四周都有回音,母親只喊了一遍,我們聽見的是四遍。我與弟弟一路小跑,踏著硬梆梆的牛腳跡路顫顫悠悠地往家里跑,母親遠遠地看著我們,她會哼一首曲調(diào)。她一唱歌,鄉(xiāng)村的夜色更美,更加空靈,月亮好像就在樹梢。
在我們這里的農(nóng)村飲食非常單調(diào),早餐是飯,午餐是飯,晚餐還是飯。我們家與左鄰右舍有一點點區(qū)別。早餐是泡米花而不是米飯。大概是母親結婚前在文藝隊的生活習慣,結婚了也延續(xù)著。因為米花子在冬天炒熟后,放在塑料袋里用細繩子扎緊,可以存儲半年而不會壞。米花個頭比糯米大一些,肥一點,吃在嘴里又香又脆,越咀嚼越甜。泡米花就是抓一把米花子放在碗里,加點糖及豬油,用開水泡。泡后的米子,又脹大了,它們在碗里一晃一晃,好像亮晶晶的星星。我們喝下一碗泡米子作為早餐。比別人家里的拿米、點火、淘米、煮飯、蒸飯、炒菜,花費一個鐘頭才能做出來的早餐要方便快捷很多。
如今母親已從市劇團退休,依然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為了母親的保健及全家人的養(yǎng)生,我跟隨一位知名中醫(yī)學習保健。中醫(yī)給母親把脈后,說:“老人家中氣足,身體無大礙。”又問:“老人家是不是服過藥?”醫(yī)生分析,母親的中氣比她的同齡人要強一倍。如果沒有服藥,就是食療的效果。而我們家又沒有專門的食療方子。后來通過交流,我告訴醫(yī)生,母親喜歡吃米花子,家里從入冬時就備有米花子,一直吃到次年六月。醫(yī)生恍然大悟:“米花子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經(jīng)過蒸曬,就相當于補中益氣湯,難怪老人家中氣十足,精神強健。”
小小米花子,是母親鐘愛的食品,同時它亦讓母親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