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奶粉錢”在中國或許并不是句玩笑話。香港NGO“全球化監(jiān)察”在10月31日發(fā)布的報告《榨干榨凈——奶粉公司把牟利凌駕科學》中指出,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哺育一個嬰兒的成本每個月大概占父母月薪的1%-3%,而在中國,哺育成本占月薪的15%-40%。
根據(jù)報告的調查數(shù)據(jù),在美國、英國、中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qū)中,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父母每個月在配方奶粉上的支付是全球最貴,分別是304美元和286美元;而英國父母每個月平均只在配方奶粉上花費82美元。
不過事實上,這些價格相差巨大的奶粉其實大多來自全球最大的六家跨國公司:雀巢(Nestlé)、達能(Danone)、美贊臣 (Mead Johnson)、雅培(Abbott)、美素力(Friesland Campina)和亨氏(Heinz)。他們在不同的市場采取了不同的營銷策略和定價。比如達能旗下的愛他美白金版1段,在英國、德國和中國均有出售。在英國,該產品每800克售價是13英鎊(約17美元);在中國則是一罐900克的奶粉售價365元(約55美元),是英國價格的3倍。
在2008年“三鹿事件”之后,“同粉不同價”的現(xiàn)象在中國已經成為畸形的常態(tài),消費者的恐慌心理讓進口奶粉的售價從100多元一路飆升至兩三倍的全球最貴。
而央視一項調查報道指出,目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原輔料都是全球化采購,無論國產還是洋品牌,生產成本和品質水平相差并不大,原裝進口洋奶粉的報關價一般在50-60元之間,加上稅和運費最多也就70多元。至于配方升級,所增加的微量元素攤薄到每一罐奶粉上,對于成本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在中國,進口奶粉引發(fā)的“全球最貴奶粉價格”所造成的高額利益,催生了國內奶粉市場的諸多怪象:品牌數(shù)量巨大,魚目混雜、概念難辨。據(jù)統(tǒng)計,市場上在售的嬰幼兒奶粉品牌數(shù)量一度達到驚人的2000多個,其中不乏穿“洋馬甲”、只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假洋品牌。在國內銷售的所謂澳大利亞奶粉品牌50多個和新西蘭品牌100多個中,80%的品牌是貼牌生產。
在這個混亂的市場中,為了提高售價,廠商紛紛造出了冠冕堂皇的銷售噱頭,比如將同質化的奶粉劃分為三六九等,拼原裝、拼產地、拼配方、拼功能,包裝出高端、超高端的營銷概念,營造出“以產地論優(yōu)劣”、“以價格論品質”等一系列“高價陷阱”。
與此同時,渠道失控,層層加碼、也對奶粉漲價推波助瀾。有業(yè)內人士透露,每售出一罐奶粉,經銷商都要獲取幾十乃至上百元不等,哪個品牌分出的利潤多,促銷員就大力推薦哪個品牌,無論品質優(yōu)劣。
這也正是配方注冊制實施的意義所在。通過這一“史上最嚴”的整肅,大力整頓嬰幼兒奶粉亂起名、亂標識、忽悠消費者的現(xiàn)象,清走了一大批過多過濫的嬰幼兒奶粉品牌。申萬宏源的一份研究報告估計,將有3/4 不符合新規(guī)要求的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清理讓渡出的市場空間將達到200億至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