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發(fā)現,福島沿海魚類體內仍可檢測到較高水平的銫,這說明去年核泄漏災難中的放射性粒子已經累積在海底,也許會在未來幾十年內污染海洋生命。
《科學》(Science)雜志周四發(fā)表的這項發(fā)現,凸顯了日本在既要尋求保護其食品供應,又要重建當地漁業(yè)方面,還面臨著艱巨的挑戰(zhàn)。
在核事故發(fā)生18個多月后,日本仍然禁止銷售在福島沿海捕撈的36種魚類,導致大量漁船停工,使該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停產。
然而,當地一些漁民正試圖返工。7月份以來,福島的一些漁民已經開始對章魚等一些已經通過政府輻射檢測的魚類進行小規(guī)模商業(yè)捕撈。福島附近及周邊海域的輻射量讀數已經降到接近正常水平。
但是,在福島海域捕撈的、經過政府檢測的魚類中有40%仍然含過多的銫,不符合日本政府去年發(fā)布的食用安全條例要求,該報告的作者肯·布塞勒(Ken O. Buesseler)說,他是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一位主要海洋化學專家,該研究所分析了2011年3月以后12個月的輻射量檢測結果。
布塞勒在《科學》雜志的報告中解釋說,因為銫在海魚體組織內停留的時間通常不是很長,而且高輻射量大多是在海底覓食的魚體內檢測到的,所以,魚類很可能正在新近受到海床上銫的污染。
“許多種魚如今被銫134和銫137污染的程度與一年多以前的污染水平差不多,這個事實意味著銫仍然在進入食物鏈,” 布塞勒說。這種銫的半衰期是30年,也就是說其放射性的強度每30年降低一半。鑒于此,他說,“沉淀層的污染將持續(xù)幾十年。”
從事魚類輻射量檢測的日本水產廳(Fishery Agency)稱,布塞勒的分析有道理。
水產廳資源和研究科副主任田原弘一(Koichi Tahara)說,“事故發(fā)生初期,放射性塵埃進入海洋后,我們在海水表層魚類中檢測到高度放射性。推測這些放射性物質現在正沉積到海底,是有道理的。”
但是,田原弘一說,這并沒有像布塞勒的研究結果可能讓人想象的那樣嚴重,因為銫最終會沉積到海床中。
田原弘一還強調,政府將繼續(xù)嚴格檢測,在輻射量讀數降到正常水平以前將繼續(xù)禁漁。
東京工業(yè)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環(huán)境化學專家吉田尚弘(Naohiro Yoshida)稱,雖然他同意布塞勒分析的很多方面,但是,對日本海洋中放射性污染范圍會有多大、以及這將在多長時間內影響海洋生命做結論,還為時過早。
他說,仍需要對洋流、沉積物、以及不同魚種如何受放射性污染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
人們認為,2011年3月事故發(fā)生后,被毀壞的福島第一核電站(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中最多有五分之四進入海洋,有的是核電站爆炸泄漏的,有的是隨著用來冷卻反應堆的水直接流入海洋的。
洋流很快就沖散了這些放射性物質,福島沿海的海水中檢測到的輻射量讀數也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但是在該地區(qū)捕撈的魚類依然被發(fā)現含有高水平放射性銫,這種物質與人類患癌癥風險的增加有關聯。
就在兩個月前,在福島海岸附近捕獲的兩條六線魚被檢測出體內銫含量超過每公斤2.5萬貝克勒爾,這是自核事故發(fā)生以來發(fā)現的最高銫含量,超出政府安全標準250倍。
福島核電站的運行者東京電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稱,該核電站已不再向海洋排放污染水,核電站附近水域的放射性水平很長時間以來一直保持穩(wěn)定。
但該公司在東京的發(fā)言人永井義一(Yoshikazu Nagai)稱,不排除反應堆仍有未被發(fā)現的泄漏進入大海,反應堆廠房地下仍存有大量的冷卻水。
為了防止水從核電站滲漏,東京電力公司正在反應堆和大海之間修建一道800米長的墻。但永井義一說,這道將延伸到地下30米的鋼筋混凝土墻到2014年中才能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