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山西農業(yè)大學獲悉,該校鹽堿地改良課題組經過十幾年試驗研究,自主研發(fā)的鹽堿地新型改良劑在全國鹽堿地重災區(qū)的吉林白城重度鹽堿地應用示范,水稻增產效果明顯,具有綠色生態(tài)優(yōu)點,在鹽堿地改良技術上實現(xiàn)了新突破。
前不久,由國內20多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在白城市舍力鎮(zhèn)新華村水稻實驗田,對該新型改良劑試驗項目進行了中期田間調查,認為經過改良的低洼田塊,水稻的根系、株高、粗壯度、有效分蘗數、穗粒數和飽滿度明顯高于對比田塊,株高超出對比田塊10%以上。
白城是蘇打鹽堿地地區(qū),對重度蘇打鹽堿地來說,阻斷鈉離子至關重要。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員武麗萍現(xiàn)場調查后認為,從試驗效果來看,該新型改良劑應該是阻斷了鈉離子,刺激了生物根系,使出苗率提高。特別是水稻葉子增厚,葉綠素含量明顯提高,能有效保障產量。
據課題組負責人趙晉忠介紹,該新型改良劑是一種糖類化合物,其在鹽堿地的土壤里遇到堿后發(fā)揮作用。首先降解,然后被土壤微生物吸收,最后作為養(yǎng)分被植物汲取。“作用完成后,不會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且該改良劑為中性,可與各類酸性化肥、有機肥進行復配。”
據悉,新型改良劑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明顯等優(yōu)點,目前已經在寧夏、新疆、內蒙古、遼寧、山西等地大面積示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