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用上高科技。
豬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受到24小時全方位的呵護。
“豬豬俠”們給它們帶來了希望和愛。去年2月,阿里云正式宣布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合作,通過農業(yè)大腦實現(xiàn)人工智能養(yǎng)豬,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仔率,項目投入高達數億。
而在此之前,2017年,一支人工智能團隊進駐豬場,在偏僻的農村,用AI(即人工智能)幫豬過上健康又高產的生活。至今,這支團隊仍需時常“光顧”豬場,最長的一次待了5個月。
AI養(yǎng)豬,橫在技術人員面前的不是技術壁壘,而是滿地的豬屎和嗡嗡亂舞的蚊蠅。
“真是傻眼了,豬場連網都沒有。”阿里的算法工程師雷宗雄將最前沿的AI科技帶進傳統(tǒng)豬場的雄心壯志,從云端跌落到泥地。
當天晚上,雷宗雄和總架構師張盛吵了一架,“壓根就做不了,什么也沒有”,這個29歲一直跟代碼打交道的男生沒辦法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豬場落地。
在四川宜賓市麻衣村養(yǎng)豬場內調研了3個星期,雷宗雄觀察到:麻衣村養(yǎng)豬場是種豬繁殖場,每間豬舍都是封閉的大倉庫,里面住著600多頭母豬,豬媽媽就在寬約60厘米,長1.8米的鐵柵欄里吃喝拉撒睡。
用欄、群做估算的不精確管理,往往會讓豬體質下降,甚至帶來炎癥、疫病。
雷宗雄花了3個月的時間泡在豬場,研究豬的行為,希望以此找到突破口——只有AI技術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用來解決生產的實際問題。
“我們需要學習每一個數據代表的意義,再用AI去捕捉數據、分析數據。”于是,他每天都去豬舍串門兒,把豬的信號一一記錄在冊,逐步建立他的養(yǎng)豬知識數據庫。
怎么讓數據更完整?雷宗雄和團隊在天花板上設計了一條軌道,讓數據采集設備能夠自動巡邏,從上往下分多段拍攝豬的狀態(tài)。
這套設備包含了雷達、熱成像和多個攝像頭。雷達能夠采集豬的心跳、呼吸等數據,熱成像可以獲取溫度數據,而覆蓋全身的攝像頭則負責識別豬的ID和形態(tài)數據。比如,豬頭用來觀測表情和飲食變化,豬屁股用來測試肥瘦程度。
最終,團隊研發(fā)的“懷孕診斷算法”可以判斷母豬是否懷孕,再由AI分析母豬是否配種成功。這套算法是這樣工作的:借助多個自動尋軌的機器人加攝像頭去識別配種后母豬的行為特征,包括母豬睡眠的深度情況,它站立的頻次,進食量的變化等關鍵特征。
豬仔出生之后,農業(yè)大腦會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紅外線測溫技術等來監(jiān)測每只小豬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xiàn)異常能夠第一時間發(fā)出預警,幫助小豬健康成長。
項目應用了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豬場現(xiàn)在每頭母豬每年生下來的能健康存活的小豬從20頭增加到23頭,相當于增加15%。
為什么要去養(yǎng)豬?對于阿里來說,這是AI賦能農業(yè)的一次嘗試。雖然離30頭以上的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距離,但AI養(yǎng)豬的能量,已經在慢慢釋放。
產量的增加,意味著老百姓可以吃到更多更便宜的豬肉,而精細化養(yǎng)豬,也會讓豬更健康,豬肉品質更好,更好吃。
畜牧業(yè)應用AI
最大問題是缺乏數據
根據《全國生豬生產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我國生豬養(yǎng)殖成本比美國高40%左右,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比國外先進水平少8到10頭。人工智能養(yǎng)豬項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每頭母豬每年的斷奶仔豬數量,是養(yǎng)豬產業(yè)水平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據阿里云架構師張盛介紹,將AI應用于農業(yè)畜牧業(yè),最大的問題是數據的缺乏。第二個問題是在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模式上,尤其是種植方面,本身的利潤不足以支撐智能化轉型。
但他們的嘗試也獲得積極的回應,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生豬養(yǎng)殖企業(yè)主動聯(lián)系他們,希望可以運用智能化養(yǎng)豬技術提高生產率和利潤、解放勞動力。在合作的豬場,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將其人力減少了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