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粽子嘍,清香美味的粽子,家鄉(xiāng)的味道,親人的味道!”每天清晨,在余江城區(qū)的菜市場、小巷內(nèi)常有這樣一個聲音在耳畔回響,起得早的、常買菜的人都知道,這是宋玉華又在銷售她的粽子。
“我來一個。”
“給我來5個。”
“我一大家就喜歡吃你裹的粽子,有嚼頭,有韌勁,不咸不淡,味道剛剛好!”
差不多九點,宋玉華帶來的幾百個粽子便銷售一空。
另辟蹊徑,尋得創(chuàng)業(yè)門路
宋玉華原是一名菜農(nóng)。她種過菜,也做過蔬菜、水果生意,但收入一直不多,勉強糊口。隨著孫女的患病,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了。為給孩子治病,讓本就捉襟見肘的家更加艱難。
“那時是我最困難的時候,因為沒錢,還借了外債,家里幾代人吵吵鬧鬧。這樣下去不行,一個家就要散了。”為了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堅強的宋玉華謀劃著另辟蹊徑尋找創(chuàng)業(yè)門路。
余江有一個頂頂出名的土特產(chǎn)便是茄子干,每年夏季余江人都有包茄子干的習俗。宋玉華從小心靈手巧,她包的茄子干味道好,而且品相好,受到親戚朋友的一致稱贊。“何不從土特產(chǎn)入手,把包茄子干作為一項事業(yè)來做!”當宋玉華把這想法和家人一說,得到了一家人的支持。
玉華牌系列土特產(chǎn)橫空問世
2005年左右,宋玉華的系列土特產(chǎn)有了一定知名度。產(chǎn)品有茄子干、芋頭干、南瓜干,有柚子皮、干豆腐、豆腐乳等,在附近市縣的各大超市銷售,還通過網(wǎng)上銷往全國各地。尤其是她獨特的裹粽子手法更是一絕。
“裹粽子是個手藝活,第一選材要好,第二調(diào)味很重要,第三要掌握煮的火候。”在宋玉華的生產(chǎn)車間,筆者看到宋玉華嫻熟地將粽葉一頭一尾反方向重疊,然后放入拌好的糯米餡,再把外端粽葉往里折疊,并向后折去,左手掐緊,右手取繩,一綁一提間,一個粽子便完成了。
“根據(jù)里面的餡料,粽子價格也不同,有純糯米的,有腌肉的,蛋黃的,還有花生、板栗的等。肉要新鮮肉,今天腌第二天包。一樣的東西,不同的人裹的味道也不一樣。”宋玉華說起粽子侃侃而談,想不到扎粽子還有這么多學問。
“現(xiàn)在我每天除了包茄子干,平均一天還要扎500個粽子,很暢銷呢!馬上就要到端午節(jié)了,訂制的人很多,一天至少要裹3000個左右,我一人一天就要裹1000多個。前幾年參加裹粽子比賽,我還得了冠軍呢。”談起自己的經(jīng)歷,宋玉華的臉上不無自豪。
做大做強,成立玉華食品有限公司
通過幾年的拼搏,宋玉華的土特產(chǎn)系列在余江乃至附近市縣名聲大噪。
“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少錢就辦多大的事,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穩(wěn)。”隨著銷路穩(wěn)定,銷量增大,現(xiàn)在宋玉華在工業(yè)園區(qū)物流城隔壁創(chuàng)辦了一個占地600平方米的玉華食品有限公司,投資60多萬購買了各種先進設備。固定工人有7名,其中貧困戶2名。
今年63歲的謝保珠過去由于丈夫生病,需要治療,生活極其困難。她在宋玉華身邊做了8年。“能有一份固定的事做,又不用出遠門,挺好的。宋玉華每天和我們一樣做事,讓我很敬佩。”謝保珠向筆者說道。
“在這里有份穩(wěn)定的工資,比在別處做強多了。我這么大年紀能賺錢補貼家用感到很滿足!”61歲的姜菊女也是丈夫生重病做手術(shù)花光了全部積蓄,生活陷入困境。
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走,而且一直堅定地走下去,宋玉華做到了;依靠自己的堅強,撐起一個家,宋玉華也做到了;把傳統(tǒng)手藝,做成自己的事業(yè),宋玉華華麗轉(zhuǎn)身,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早上四點半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幾乎天天如此,一天忙到晚,不覺得累嗎?”宋玉華莞爾一笑,“的確辛苦,但有苦有甜有收獲。因為勞動帶給了我快樂。覺得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感覺到幸福!”
將香濃的幸福裹緊,拎一串吉祥安康在手中,仿佛讓我們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粽香滿屋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