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撥款1000萬元懸賞舉報黑心食品。長沙市公安局25日宣布,長沙市決定從財政拿出1000萬元資金,獎勵公眾舉報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單次獎金最高可達3萬元。(10月27日《京華時報》)
恐怕誰都不得不承認,現(xiàn)如今黑心食品已經(jīng)成為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我不懷疑長沙懸賞舉報黑心食品"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打擊黑心食品原本是政府的職責所系,現(xiàn)在撥出1000萬巨額財政資金懸賞公眾舉報,是否有"濫用公款"甚至是"推卸責任"之嫌呢?聯(lián)系到前一段鬧得沸沸揚揚的"衛(wèi)生部再次征集地溝油鑒別方法",越來越多的部門將本職工作推給公眾,不得不讓人心存疑慮。
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對黑心食品深惡痛絕乃至憤而舉報,理應是人們的正常反應。然而,正常反應竟要靠"懸賞"來刺激,說明如今老百姓對黑心食品的反應有些遲鈍。何也?究其原因:
其一,人們對食品領域的亂相已經(jīng)習以為常。這年頭除了特供食品,問題食品和黑心食品可謂是無處不在。國家免檢產(chǎn)品三鹿害人無數(shù),地溝油、化學鍋招搖過市,連最常見的饅頭也遭遇"染色"對待。甚至有的學校食堂也壞了良心,故意收購爛菜給孩子食用。虱多不癢、債多不愁,人們對黑心食品司空見慣、無處可躲,失望之余也就見怪不怪,從心理上默認了。反正也不是我一個人在"慢性自殺",別人都忍了,我又何苦多嘴舉報?萬一得罪了某些人物,說不定還會惹來諸多的麻煩呢。
其二,舉報了也是白搭。舉報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其實一開始,黑心食品還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墒?,人們旋即發(fā)現(xiàn),盡管"相關部門"口頭上很是嚴厲,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黑心食品不僅未能得到遏制,反倒有"越打越多"的勢頭。而黑心食品頭上有"保護傘"和有"地方保護主義"撐腰的新聞不絕于耳,舉報人遭打擊報復的新聞也屢屢見諸報端,更是涼了公眾的心。
凡此種種,使群眾不愿舉報、不敢舉報。他們碰上黑心食品往往三緘其口、欲言還休,吃啞巴虧、打掉牙往自己肚子里咽。在這樣的背景下,"懸賞"買舉報這個本不是辦法的辦法出了臺。試想,如果政府部門都能轉(zhuǎn)變作風,真正把食品安全和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心上、真正下決心向黑心食品宣戰(zhàn),那么即使不去"懸賞",群眾也會積極舉報。誰不想"吃得放心"呢。
作者:喬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