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輿論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當然,在扮演好“監(jiān)督者”“瞭望者”的角色之時,媒體還應時刻秉持專業(yè)、理性、負責、建設性的原則
最近有篇談論食品安全問題的文章,將人們對食品安全現(xiàn)狀的恐慌情緒歸咎于媒體報道。該文章認為,媒體讓公眾在無形中承擔了負面新聞和垃圾信息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在揭露一些食品安全問題上,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協(xié)助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人們對食品不安全的心理恐慌。
大眾傳媒是人們獲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途徑,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越充分,公眾對食品安全現(xiàn)狀的認識就越全面。如今時常有人調(diào)侃說“不知道現(xiàn)在吃什么是絕對安全的”,與食品安全報道頻現(xiàn)報端確實有一定的關系。然而,若據(jù)此認為是媒體報道“加劇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明顯有失偏頗。畢竟,媒體如此頻密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讀者高度關注此類信息,另一方面是因為食品生產(chǎn)領域確有太多安全隱患。
在比較媒體過去和現(xiàn)在的食品安全報道時,不少人都容易陷入一種認知誤區(qū),覺得十幾年前的物質(zhì)生活雖不如現(xiàn)在豐富,但那時候很少從媒體上看到食品有毒或有害的信息,人們也無需時時防范食品安全問題。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現(xiàn)的當下,這種感性認識被很多人所認可,但它實際上可能并不準確。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十幾年前雖然鮮有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但食品安全程度并不一定比現(xiàn)在要高。
十幾年前的冰棍都是糖精水做的,很多如今被禁用的農(nóng)藥也曾普遍用于瓜果蔬菜生產(chǎn),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媒體不可能“超越”社會整體認知而對這些問題進行預警。但隨著認識的進步和人們健康要求的提高,這些十幾年前被視為“正常”的做法,如今都會被媒體當做“問題”進行報道,進而在社會上引發(fā)討論。由此可見,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媒體非但沒有助漲社會恐慌情緒,反而起到了傳播資訊、信息預警和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這使得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了滿足,便于他們將問題食品對自己的損害降到最低。
理順這一點,如果再將人們越來越關注、越來越擔心食品安全問題,歸咎于媒體報道,恐怕就難以自圓其說了。我們當然希望有一天媒體不用再報道任何食品安全問題,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nèi)噪x不開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雖然媒體對有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揭露讓人震驚甚至略感惡心,但客觀而言,絕大多數(shù)媒體報道都起到了科普和祛魅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媒體近年間對添加劑問題、農(nóng)藥殘留問題、色素問題等連續(xù)不斷的報道,公眾對這些問題可能至今都難有理性認識。
當前有些媒體對食品安全現(xiàn)狀的報道,的確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例如,有的媒體為搶發(fā)獨家新聞,對相關信息核實不夠,缺乏權威專家學者的意見參考,結果出現(xiàn)了“好心辦壞事”的傳播效果;再例如,有的媒體為制造轟動效應,選擇性報道部分聳人聽聞的事實,或在傳播時斷章取義,也不利于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全面認識。某些不專業(yè)、不準確、不權威的信息,或是未經(jīng)核實的謠言和小道消息,容易給公眾帶來困惑,甚至對某個行業(yè)產(chǎn)生顛覆性的影響,這些弊病確實值得反思。
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輿論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很多問題企業(yè)最終被整頓就源于媒體曝光,全社會對這一點應該有共識。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安全畢竟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領域,這要求媒體在扮演好“監(jiān)督者”“瞭望者”的角色之時,還應時刻秉持專業(yè)、理性、負責、建設性的原則。只有這樣,媒體才能以準確的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進而在切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fā)揮更加積極和正面的作用,幫助消除“吃的恐慌”。
相關觀點:
郝睿:輿論在加劇食品安全恐慌 值得媒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