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曼谷郵報9月11日報道,泰國大米出口商協(xié)會呼吁政府和泰國央行立即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穩(wěn)定泰銖匯率,旨在保護泰國大米的競爭力以及農民的收入。
該協(xié)會主席Charoen 表示,政府和中央銀行應采取緊急措施,防止泰銖過度升值。他強調,必須將泰銖調整至更具競爭力的水平,同時確保其穩(wěn)定性并盡量降低波動性。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泰銖匯率的劇烈波動將損害泰國大米的全球競爭力以及農民的收入。
他表示,今年泰銖對美元的匯率上漲了7%以上,而其他主要大米出口國(如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的貨幣則出現了貶值。這導致泰國與其市場競爭對手之間的匯率差距超過了10個百分點。
主席表示,如果來自泰國、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的出口商都以每噸350美元的價格出售5%的白米,那么他們用當地貨幣獲得的收入將會存在顯著差異。
與泰國貿易商相比,競爭對手每噸產品能多賺取1000至1250泰銖。
這種收入差距意味著泰國農民的收入低于他們在海外的同行,原因并非泰國大米的價格更低,而是因為不利的匯率。
隨著大米價格上漲導致出口訂單減少,他表示這種影響直接波及到了農民,尤其是在主要收獲季節(jié)臨近之際。
如果國外需求持續(xù)下降,可能會導致國內大米價格大幅下跌。
Charoen先生表示,泰銖最近在一天內升值了2%,這使得出口商不愿出售產品,而買家則轉向競爭對手以獲取更有利的匯率。人們對印度計劃向市場投放約20噸大米感到擔憂,這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供應壓力。
根據泰國外貿部的數據,2025年前七個月,泰國出口了430萬噸大米,同比減少了25.1%。出口總值為864億泰銖(約合25.9億美元),同比下降35.4%。出口量下降的原因被歸結為全球大米產量的增加,尤其是印度的大米產量增長。印度已恢復大米出口,預計其大米產量將超過1.5億噸。與此同時,來自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主要買家的大米進口需求有所下降。該部門表示,泰銖的波動性和升值給大米出口帶來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