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關部門長期對潛在問題放任失察,以致矛盾激化、積重難返,則很可能會陷入一種四處“救火”的疲于應付狀態(tài)———這,顯然不是一種有作為的姿態(tài),也顯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局面。食品安全的“底線”在哪里?是不是只要“不吃死人”就算“安全”?
近日《中國青年報》的兩則報道提醒人們,“沒吃死人”絕不是食品安全的“底線”。這兩則消息分別是:其一,青海因私鹽泛濫,全省每年有三分之一人口食用的不是加碘鹽,而青海是高缺碘地區(qū),近18萬人因此患有碘缺乏癥,地方性甲狀腺患者達5.5萬人,兒童智商比其它非病區(qū)兒童低10~15個百分點。其二,衛(wèi)生部監(jiān)測顯示,我國嬰兒食品安全問題嚴重,母乳喂養(yǎng)的實施不盡樂觀,使用嬰兒奶粉趨勢正在與日攀升。一些生產嬰兒食品的公司正在以與相關規(guī)則相悖的方式,不遺余力地推銷母乳替代產品。年初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只是眾多問題的冰山一角。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不斷傳出有毒食品現(xiàn)身市場的消息,這種消息不時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有人甚至開始談論起“明天我們還能吃什么”的話題。在這種情形下,食用私鹽及用奶粉代替母乳喂養(yǎng)嬰兒,似乎讓人難以與“食品安全”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是說,時下,一提及食品安全,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餐桌上的食物含不含違禁的有毒成分,能否達到基本的衛(wèi)生標準,而對那些一時半會兒“吃不死人”的食品問題似乎卻無暇顧及了。換句話說,如今,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底線”期待已經很低很低。
這當然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現(xiàn)實。經過多年建設,我們的現(xiàn)代化水平提高了,經濟實力壯大了,在這種情況下,莫非人們反而要為最基本的吃的問題憂心忡忡了?于情于理,這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
常識告訴我們,不含有毒成分、“沒吃死人”,絕不能成為食品安全的“底線”。食品安全的標準至少應當設定在必須保障公眾健康的層面上。其中的健康概念,應當包括對一個人群的長時期的健康考慮。事實上,健康問題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因為這既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必要前提,更是社會進步的重要目標之一。離開公眾的健康,所有的經濟成就、所有的發(fā)展指標,都將失去意義。
而常識性的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食品安全居然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成為困擾人們的心病,人們之所以對食品安全不抱“過高期望”,其中,有諸多東西值得我們反思。
無疑,政府監(jiān)管的不到位是一個大問題。以前面提到的新聞為例,報道說,“食鹽銷售網絡和鹽政執(zhí)法體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老百姓吃不到放心鹽的兩大頑疾”。關于“使用嬰兒奶粉趨勢與日攀升”這一問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一位官員就認為,目前的管理辦法“尚存在很多弱點和模糊不清的地方”,“實施管理辦法的部門責任不清”。當然,除此之外也還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如生活習慣問題、健康知識普及問題,以及貧困限制了人們的選擇,等等。但是,對于肩負保障公眾健康的相關部門來說,這一切都不是推卸責任的借口,相反,這只能說明其監(jiān)管責任更為重大和不可疏忽。
應對突發(fā)惡性事件,考驗著一個政府的快速應變能力;而應對那些負面效應隱藏期較長的社會問題,諸如一時“不會吃死人”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樣考驗著一個政府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執(zhí)政能力。如果有關部門長期對潛在問題放任失察,以致矛盾激化、積重難返,則很可能會陷入一種四處“救火”的疲于應付狀態(tài)———這,顯然不是一種有作為的姿態(tài),也顯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