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紅牛再一次將“功能飲料”拉進到公眾視野。記者通過查閱資料并連續(xù)幾日走訪我市部分商場、超市后發(fā)現,“功能飲料”正遭遇未有其名、消費遇冷、品牌減少等方面的“尷尬”。
下架、上架的紅牛
2月9日,哈爾濱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對紅牛進行查證的過程中發(fā)現,紅牛飲料罐體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劑的標注和有關文件的批文并不相符,配料中含有國家不允許在維生素功能飲料中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紅等諸多問題。
2月10日,紅牛在官網發(fā)表聲明,聲稱嚴格依照《保健食品注冊批件》和相關法律及執(zhí)行標準規(guī)定組織生產和銷售,且表示“不存在違規(guī)添加”。11日,紅牛再次發(fā)表聲明并附上兩份說明。
2月10日,濟南家樂福超市將紅牛飲料下架。工作人員的說法是“超市方面認為紅牛添加劑事件存在質量隱患,為了消費者的健康先行下架”,并告訴記者“這次下架是超市的自發(fā)行為,并沒有收到廠家的下架通知。”此外,樂購、華聯市等大型超市也在2月10日對紅牛飲料進行了下架處理。
隨著幾項聲明的出具,紅牛又重新回到濟南各大超市的貨架上。記者在家樂福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該超市于13日接到總部發(fā)來的內部通知,讓全國各地家樂福超市于14日恢復紅牛上架。華聯超市工作人員也表示收到了紅牛廠商有關證明材料和書面承諾,并于13日恢復了紅牛飲料的銷售。
2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通報,稱根據在北京、山東等四省開展的抽檢,未發(fā)現紅牛有質量安全問題,但是紅牛在標簽標識等方面存在不規(guī)范的問題,監(jiān)管部門已責令其限期改正。
并不存在的“功能飲料”
記者注意到,目前中國紅牛旗下的“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和“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撬釓娀?”兩種易拉罐裝產品,其外包裝正面都標著“功能飲料”的字眼,背面的英文標示相對應地為“functiondrink”。然而,這一點與國外所生產紅牛產品的英文標示并不相同。記者了解到,國外相應產品其標示為“energydrink”,意指“能量飲料”。
到底是“功能飲料”還是“能量飲料”?紅牛中國官方網站給出的說法是“紅牛是維生素功能飲料(在我國《飲料通則》中屬于特殊用途飲料類),國外也叫做能量飲料。”然而,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記者發(fā)現“功能飲料”的稱謂并不存在。
據了解,功能飲料在我國的興起大約在非典時期,當非典的恐慌消退后,公眾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功能飲料便開始流行起來。一時間,不僅相繼出現了脈動、激活、尖叫、他+她、勁跑、維體、力保健、V飆、苗條淑女等品牌,而且大部分產品的銷量也直線上升。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脈動取得了7億元的銷售成績,激活也取得3億元的銷售業(yè)績。中國飲料工業(yè)協會秘書長趙亞利曾表示,隨著上市品種不斷增加,銷售迅速增長,2004年功能性飲料銷售總額從2003年的15億元猛增至30億元。一時間,“功能飲料”的稱謂鋪天蓋地。
但是,記者查閱相關國標和行業(yè)標準后卻發(fā)現,無論是GB10789-1996《軟飲料的分類》,還是GB10789-2007《飲料通則》,都并不存在“功能飲料”的稱謂,只有類似的“特殊用途飲料”的提法。兩部國標給“特殊用途飲料”下的定義為:通過調整飲料中天然營養(yǎng)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適應某些特殊人群營養(yǎng)需要的飲品,包括運動飲料、營養(yǎng)素飲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飲料三類。運動飲料和營養(yǎng)素飲料的定義分別為“營養(yǎng)素及其含量能適應運動或體力活動人群的生理特點的飲料”、“添加適量的食品營養(yǎng)強化劑,以補充某些人群特殊營養(yǎng)的飲料”。值得注意的是,當年GB10789-2007《飲料通則》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規(guī)范當時比較混亂的“功能飲料”的稱謂。據了解,該《通則》已于2008年12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飲料分類中,根本沒有“功能飲料”這一說。
記者走訪發(fā)現,目前除紅牛外,其他“特殊用途飲料”的外包裝上則沒有“功能飲料”的標示。例如,脈動所標示的為“維生素飲料”,而激活為“運動飲料”。
“特殊用途飲料”銷售遇冷
“紅牛添加劑風波”出現以后,記者連續(xù)幾日走訪我市部分商場、超市后發(fā)現,受季節(jié)、價格、口味、添加劑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特殊用途飲料”購買人群相對較少,銷售情況并不樂觀。“產品出事了,肯定就先不買了,雖然現在國家相關部門發(fā)布了通告,還是再等等看吧。”在華聯超市,準備選購飲料的孫先生告訴記者。隨后,記者采訪了多名消費者,過六成的人表示“目前不會考慮購買功能性飲料。”“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現在進行戶外劇烈運動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相對較少,而功能性飲料的主要消費者就是喜歡運動的年輕人,所以這個季節(jié)往往是消費淡季。”一家超市的飲料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不僅“特殊用途飲料”的銷售情況不好,而且貨架上的品牌也減少了很多。記者統計發(fā)現,目前在大型超市銷售的品牌主要有5個,分別是脈動、紅牛、佳得樂、尖叫和激活,很難發(fā)現以往他+她、勁跑、維體、力保健、苗條淑女等品牌的身影。記者了解到,由于業(yè)務虧損,相當一部分品牌已經退出了市場。而在一些規(guī)模相對小的超市,則很難發(fā)現“特殊用途飲料”的身影。在甘石橋附近的一家統一銀座超市,記者發(fā)現,除了紅牛和大瓶裝的健力寶外,該超市并沒有在銷售其他“特殊用途飲料”。“總體來看,功能性飲料還處在市場起步階段,存在著目標客戶群狹窄和品牌忠誠度低的缺陷。”一名業(yè)內人士向記者表示。2010年的中國大學生“挑戰(zhàn)杯”創(chuàng)業(yè)大賽上,曾有一份“功能性飲料市場調查問卷”。據調查結果顯示,偶爾購買功能性飲料的人占8成以上,而6成以上的人一個月購買1到5瓶。
此外,記者還發(fā)現,目前正在銷售的“特殊用途飲料”,還存在著同質化的現象:除紅牛外,價格主要集中在3元到5元之間;功能單一,基本上就是補充水分,緩解疲勞;口味基本集中在青檸味和橘子味等幾種口味上。而上述調查報告顯示,在最看重的因素中,超過9成的人選擇了“口味”,如果推出新的功能性飲料,8成以上的人希望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味道”,“酸甜味”和“果味”排在了前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