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丹陽“瓜裂裂”:西瓜爆炸原因復雜 食品安全受關注

   2011-05-17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5550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6日電(記者顧燁)五月的江南正是地產西瓜上市時節(jié),可在江蘇省丹陽市,700多畝現代高效設施農業(yè)示范園卻遇到了一件蹊蹺事,許多西瓜尚未成熟就競相炸裂,"瓜裂裂"令當地瓜農傷透了腦筋,也引發(fā)了消費者眾多關注。

    "日本全能冠軍"遭遇蹊蹺裂瓜

    丹陽市延陵鎮(zhèn)大呂村20戶瓜農近期相繼遭遇煩心事:眼看著統一大棚種植的"日本全能冠軍"品種西瓜進入膨大期,長勢正旺,到了五月下旬,就可成熟上市,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從4月25日起,就有瓜農發(fā)現許多西瓜尚未成熟就一個個炸裂開來。

    可蹊蹺的是,2010年大呂村第一次種西瓜,種的也是"日本全能冠軍",當年200畝沒有裂瓜現象,西瓜獲得了豐收。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許多農戶紛紛加入。2011年村里西瓜種植戶從7戶增加到20戶,種植面積一下子擴大到了700多畝,投資規(guī)模達到1000多萬。大家鼓足干勁,準備再奪一個豐收年。可眼見西瓜一個個炸裂,瓜農們急得手足無措。

    記者首先來到瓜農劉明鎖的大棚,他的裂瓜率將近67%,在大棚邊上"爆炸瓜"堆放了一地。劉明鎖一臉愁容,他告訴記者:"今年是我第一年種西瓜,我投資26萬元種了47個大棚,5月6日下午我使用西甜瓜膨大增甜劑和速溶鈣進行葉面噴施,結果7日就發(fā)現有180多個西瓜爆裂,到現在每天都炸個不停,剩下的大約只有三分之一了。"

    瓜農徐樹峰則從4月25日就發(fā)現有西瓜開裂,他用速溶鈣給西瓜補鈣防裂,可是收效甚微。徐樹峰告訴記者:"嚴重的時候,我20個大棚一天有將近500個西瓜開裂,如今剩下的西瓜只有40%左右了。"

    更為蹊蹺的是,已有20年種瓜經歷的王德紅今年也"失手"了,和新手劉明鎖和徐樹峰一樣,他的10個大棚西瓜也大面積開裂。王德紅既沒有使用膨大劑,也沒有使用速溶鈣,王德紅苦笑著說:"種瓜種了這么多年,還是頭一次碰到這種怪事。"

    異因同果多因一果 裂瓜原因錯綜復雜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如此蹊蹺的裂瓜,瓜農們百思不得其解,當地農業(yè)部門不得不向專家求助。14日下午,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汪良駒和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徐錦華相繼趕到大呂村,進行會診。

    通過走訪10個裂瓜農戶,專家們得出初步結論,多種因素綜合共同造成了丹陽西瓜大面積開裂、畸形,這其中既有異因同果的情況,也有多因一果的情況。

    在這10戶裂瓜瓜農中,劉明鎖是唯一一個使用膨大劑的農戶。汪良駒認為,雖然大多數裂瓜農戶沒有使用膨大劑,但確實有農戶發(fā)生大量裂瓜之前使用了膨大劑,兩者之間存在時間關聯,因此不能排除膨大劑使用時機不當這一因素。因為膨大劑如果在西瓜開花后幼果期使用,可以很好地促進細胞分裂,但是在進入膨大期后,再使用膨大劑,就屬于使用時機不當。而使用速溶鈣確實可以防裂,因此使用速溶鈣這一因素應該可以排除。

    至于其它沒有使用膨大劑的農戶為何也遭遇大面積裂瓜,徐錦華認為,這就是一個異因同果的情況。裂瓜本身是西瓜生產中的常見現象,一般在10%以下即屬正常,裂瓜原因很多,品種、天氣、田間管理這些因素都不能排除,即多因一果,而使用膨大劑后裂瓜同樣也不能排除這些因素。

    同樣在丹陽一地,"日本全能冠軍"2010年獲得了豐收,但是2011年這一品種出現了較多開裂和畸形果,這多少說明天氣對這一品種影響較大。此外,專家還發(fā)現裂瓜基本上都是畸形果,因此也不排除畸形果這一因素。

    此外,當地2010年同期低溫多雨,按理說不太適合西瓜生長,但由于管理到位,同樣取得了豐收,而2011年高溫干旱,按理說比較適合西瓜生長,但如果和2010年一樣進行田間管理,西瓜長勢就會過旺,加上間或突遇暴雨降溫,西瓜吸收大量水分,果皮的機械應力就會發(fā)生變化,就有可能脹裂。而在當地,同樣的品種、天氣,裂瓜率不同,則很有可能是田間管理差異導致的。

    食品安全倍受關注 呼喚質量追溯機制

    西瓜開裂引發(fā)了消費者的強烈關注,在各大網絡論壇上,各種討論膨大劑的貼子隨處可見,人們普遍擔心,使用了膨大劑,西瓜會爆炸,那么這些用激素催熟的瓜果會不會對人體有害。

    南京市民周海英對記者說:"對那些個頭大、顏色好的瓜果,我有個疑問,它們是不是使用了膨大劑,這些物質究竟有沒有殘留,人吃了到底是不是安全?"無錫市民馬定坤則說:"現在市場上大個瓜果隨處可見,乒乓球一般的草莓,雞蛋大小的葡萄,我們消費者到底是吃還是不吃?"

    汪良駒認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圍內,膨大劑是安全的。至于大個瓜果,有可能是品種改良、技術改進的結果,也有可能是膨大劑催熟的結果。但是只要是按照國家規(guī)定適量使用膨大劑,是非常安全的。此外,瓜果從使用膨大劑到上市出售,會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期,其殘留基本測不出來,對人體沒有什么副作用。

    據專家介紹,膨大劑名為氯吡苯脲,別名為KT30或者CPPU,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首先開發(fā),之后引入中國,是經過國家批準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并不屬于食品添加劑。目前膨大劑在我國使用很廣泛,長期的使用實踐證明其對人體無害。

    對于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擔心,專家們認為當前應當加快實施農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只有將農產品品種、產地、施肥、用藥、運輸、銷售等一系列相關信息告知消費者,才能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讓消費者明白農產品在其某個生長階段使用了什么農藥、激素、肥料,使用了多少劑量,只有這樣,才能規(guī)范農產品生產,保障食品安全。(完)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