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晉南一代,臘月二十三又被叫做“小年”,一到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購置年貨準(zhǔn)備過年了,二十三更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祭灶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灶王爺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受人尊崇的一位大神。春秋時孔丘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說辭。
灶王爺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將灶神說成女性之神“善知人間之事,上通下達(dá),記人功德,夜半奏上天朝”。隨后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王爺,又有灶王奶之說。中國之大,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地區(qū)的說法,同時慢慢又演繹成不同的民間傳說故事。
晉南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歷史源遠(yuǎn)流長,文化多姿多彩,這種文化底蘊也反映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上,灶王爺于臘月二十三晚上,要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各戶的基本情況。聰明智慧的晉南人,為使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購買糖瓜湖上灶王爺?shù)淖?,以防他上天胡說八道。這天晉南的集市上,人們絡(luò)繹不絕,人山人海,到處都是賣芝麻糖和糖瓜的。圓圓的糖瓜,以玉米為原料,料粉砂粒狀,經(jīng)蒸煮湖化,糖化后熬成的飴糖所制而成,成品糖瓜又甜又粘。
臘月二十三晚上,人們?nèi)紶T燒香,擺放糖瓜、柿餅、核桃、棗和多種祭祀品,點放鞭炮,灶房正中貼上灶王爺像,灶爺像旁寫有“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聯(lián),家人齊跪灶爺前,主持人念念有詞,“灶君老爺,您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我家一年來,省吃儉用,行善學(xué)好,您要上天美言,我家用七碟八碗謝承您……”一套繁瑣的禮儀程序完成后,灶王爺就算打發(fā)上天了。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點燭燃香,祭祀香噴噴的餃子、棗花饃、麻花與其它貢品,鳴鞭放炮,磕頭禮拜,灶王之神就又接回來了,他周而復(fù)始監(jiān)管一年天下凡人的各種工作。
小年是年的開端,人們開始備辦年貨,在外的游子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歸心似箭的人們,為一張車票而奔忙;家家的能工巧婦,正在為年關(guān)置做美味佳肴,空間到處氤氳著香香的味道,臨村的慶年鑼鼓聲,時不時耳際響起;放寒假的頑童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點放鞭炮,空氣中彌漫著燃放后的煙霧,不時傳來噼里啪啦聲;集鎮(zhèn)鬧市,車水馬龍,琳瑯滿目的年貨,比比皆是,置辦年貨的人們,來也忙忙,去也匆匆;兒歌唱到:二十三,打發(fā)灶爺上了天,二十四,打掃衛(wèi)生是件事,二十五,發(fā)白面來蒸饅頭,二十六,提上酒瓶去打酒,二十七,殺雞宰羊燉大肉,二十八,煮麻花來炸豆腐,二十九,糊窗戶來貼窗花,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磕個頭。
我們趕上了好年頭,生活在習(xí)近平美好時代,忙年的幸福寫在人們的臉上。
聞喜東鎮(zhèn)南街:那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