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榮常帶記者到農場、漁場采訪,也與農夫和漁夫熟絡得很。
近年來,世界各地爆發(fā)各種危及動物與人類健康,進而影響到食品安全的事件。為本地食品安全把關的農糧與獸醫(yī)局,必須采取果斷措施,下令受影響食品下架、禁止某類食品進口、另尋食品供應等。
擔任農糧局發(fā)言人的吳士榮,須通過媒體這個橋梁,迅速把正確信息傳達給公眾,不僅教育了他們,也澄清和解除其疑慮。
除了國際大課題,國內的流浪貓狗、烏鴉和雞糞臭味擾人等問題,吳士榮也得一一應對。
吳士榮是該局媒體署副署長,擔任公關20年。前天是他的62歲生日,也是他的退休日。他這么一退下,讓無數媒體的記者不舍,因為論效率、論服務態(tài)度、他是有口皆碑的一流公關。
兩名前上司(前農糧局局長)的評語
“吳士榮每天24小時投入工作,一次我打電話給在澳大利亞度假的他,以便發(fā)布新聞稿給媒體,他在數小時內完成所托。我肯定農糧局全體同仁都會非常懷念他的。”——嚴崇滔博士
“因為他對媒體的開放性,加上隨時可及,農糧局永遠有機會說明自己的責任和觀點,而媒體也能及時獲得事實和具新聞價值的資訊。如果缺乏資料,他會傾全力去找,確保媒體不會空手而歸……。——蔡新民(現為農糧局顧問)
【吳士榮榮休專訪】
“我?guī)е謾C睡覺,是要讓記者找得到我啊!”
單單這事實,就說明吳士榮是個怎樣的公關了。
即使出國度假,他也帶著手機,從不回拒媒體。前年,當三聚氰胺毒奶事件鬧到沸沸揚揚時,他剛好在匈牙利度假。
有記者在早上9時打電話給他,那是當地凌晨3時。他怕吵醒妻子,跑到酒店廁所聽電話,還即刻作出回應。
吳士榮讓人稱頌的事滿籮筐。他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靠堅守一些原則的毅力。
把吳士榮喻為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yè)的最佳公關,相信沒有記者會投反對票。以他德高望重的身份,請他分享如何做個好公關是最好不過的了。
那一個好公關,需具備什么條件?
“有誠信,充滿熱忱、肯苦干、有團隊精神,對工作有擁有感。但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實踐這些原則。”吳士榮不假思索地說。
時不待人 媒體也一樣
吳士榮勸告公關人員,與媒體打交道時,千萬別玩躲貓貓。
“我是不會耍記者的。如果沒有答案,就說我現在沒有,但我會去查,回頭再告訴你。你也必須說明答復時限,而且要確保說到做到。
“不要在回復時才說,對不起,我找不到老板。如果一開始就知道不能,就直接說明,再告訴記者從哪兒可得到資料。”
他指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時不待人)這句話,應加上media(媒體),變成Time, tide and media wait for no man,“因為媒體一樣也不等人。等不到你,記者照樣可刊登那則新聞。”
吳士榮是個對工作充滿熱忱的快樂雇員。他說,熱忱就是愛某樣東西,而愛是毫無邏輯的。
“對我來說,是一種‘把工作做好’的愛。這也就是為何我睡覺前,會想著工作;刷牙時,也會想到解決方案。
“如果組織能把愛傾注在雇員身上,最終受益的將是組織本身。如果我做好工,農糧局就是贏家。”
在吳士榮的字典里,找不到“懶惰”這兩個字。
“苦干的意思是多做一點點,多走一里路。”
他說,公關非全知者。接到記者的提問后,他會去請同事給他開“輔導課”,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以便回復記者。
他笑說,接到晚間報章記者的問題,一般是早上10時、10時30分,而截稿時間是早上11時30分。“該怎么辦?我即刻找同事,讓他們給我上課,然后在截稿前答復。你可憐我嗎?”
吳士榮平均每周為農糧局“制造”出20到25則不同的新聞,這是他勤奮得來的成果。
他說,一個故事可用10種不同的方法呈現,“公關也應該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信息人員。”
公關不是自我宣傳
提到團隊精神,吳士榮說,公關既然非全知者,就不能獨行,唯有靠全體同事和管理層的協(xié)助,才能把工作做好。
“公關的職務不是在自我宣傳。所有功勞其實應歸給團隊,而不是讓公關獨享。不是你有多偉大或做得有多好,而是你為組織貢獻了什么、交出什么樣的成績單?
公關須有擁有感
對農糧局盡忠職守的吳士榮,常以該局取得的成就為豪。
他指出,公關必須有擁有感。“當組織鼓勵員工成為組織的一部分時,員工就會全情投入工作了。記者找我時,他們是在找農糧局。我是組織的一部分,角色是與媒體分享資訊。”
“當一個人對組織有擁有感時,他不會要求獎賞或榮耀,只會期待有機會讓組織發(fā)光、發(fā)亮。”
長話短說大事件
◆1998年11月2日:男子遭原產局射犬員意外射死
“事發(fā)半小時左右,我抵達現場,了解事發(fā)經過。我那時的任務不只是通報媒體,還得到射狗員的家,向他家人表示關心。此外,我也向死者家屬表示遺憾,說這是起意外,我們深表同情。
“局長嚴崇滔博士當時告訴我:SY,你的工作不只是照顧媒體,必須確保你也告訴那同事的家人,我們還是關心他的。
“我非常尊重這名領袖。嚴博士為農糧局樹立了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文化。當下屬因意外犯錯時,組織與他感同身受。”
◆1999年3月19日:馬來西亞爆發(fā)立百病毒
“起初,以為這種病毒是因蚊子引起,才導致豬只死亡,后來才知是通過豬只尿液感染引起。
“當時,屠宰場全關閉,而《海峽時報》記者要做“屠宰場”的最后一夜。半夜屠宰場蚊子多得很,那記者還挺勇敢的。身為公關,我得全程陪伴。你以為,我當時不怕???”
◆1999年6月4日:二噁英
“這是種在牲畜飼料里發(fā)現的高量致癌物質,影響從歐洲國家入口的雞蛋、雞肉、豬肉、牛奶等。
“當時,農糧局人員忙著收集各方的資料,主要是來自歐洲的資料。因時差關系,經過多層考慮、當局決定發(fā)“別買,別吃”的警告新聞稿時,已是半夜時間。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副局長蔡新民的一句話:如果作出宣布可以救一條命,我是會這么做的。
◆2003年:沙斯
“當時巴西班讓果菜批發(fā)中心發(fā)現首個病例而關閉,農糧局即刻設立一些臨時批發(fā)中心。因怕輸心態(tài),不吃果菜的人開始買果菜,而向來吃果菜的人,買的就更多了。
“農糧局的任務是,迅速地提高供應量。很有趣吧!不過,我告訴你,當時真的很不容易。”
◆2004年:禽流感
“新加坡沒有禽流感,但人們害怕吃雞肉。我得每天教育公眾,強調入口的雞蛋和雞肉,是從非禽流感的國家引入的。這也是艱巨的工作。”
◆2008年:三聚氰胺
“中國爆發(fā)三聚氰胺毒奶事件,農糧局檢測了上萬個食品。我們教育公眾,只有本局檢測過、不含三聚氰胺的食品,才能享用。
“盡管面對許多商家施予的壓力,食品安全是我們最關心的。我們堅持這原則,這是不能讓步的。”
【側記】
一次周末,在家趕稿,緊急打電話給SY,問本地農場有幾家?
他回說,兩百多家,但正確數據農糧局網站上有,叫我自己找找看。
當時說“OK”,放下電話覺得怪怪的,不太像“SY風格”嘛。
結果兩分鐘不到,SY回電答復,然后笑說:“不提供答案,叫你自己去查,我感到很不對,內疚得很。”后來,才知打給他時,他剛從浴室洗澡出來。
“SY風格”
何謂“SY風格”?
說實在話,字典找得到的正面形容詞,比如可愛、開朗、熱心、正直、謙遜……都可以“放諸SY皆準”。
SY真的如此完美?
去問問跟他接觸過的記者。你會發(fā)現,即使是最難搞、最刁鉆的記者,也會對他贊不絕口。
同行感嘆,如果全天下的公關都像SY如此高效、有誠信,讓人滿意的話,記者的工作容易多了。
只要是農糧局的詢問,不論多遲、多刁難,他“包”回應。他也絕不像一些不知變通的公關,明知你在外跑新聞,還是堅持書面提問,然后數周后仍不見答復。
請媒體吃飯不記公賬
20年來,他請媒體吃飯,從不記公賬。
“這是我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決定。記公賬,就等于當記者是商業(yè)伙伴,不是朋友了。”
也因如此,他常受邀出席記者或前記者朋友的婚宴,連遠至紐西蘭的婚禮,他都自費去了。那個紐西蘭新娘也賞臉“回禮”,去年專程來新參加SY獨生女的婚禮呢!
這么不舍得離開記者,為何不留下?
他坦言,公關工作十分忙碌,“記者是不斷提問、不停地跑動的。當一個記者停下時,下一個記者會接上,而我是不能停下的。我工作了42年,從沒放過長假,該好好休息了。”
SY的賢內助是國立大學資深的實驗室技術人員。10月中開始清假的他,每天送妻子上班后,就到各個公園散步兩個多小時,然后回家看電纜電視、閱讀,傍晚接妻子回家。
愛看《獨臂刀》與《包青天》
不說不知,他多年來不看英語片,而是泡在華語舊片中,如王羽的《獨臂刀》,還有《包青天》等,讓他更了解中華文化。
“經過這些年的浸濡,我覺得自己的思想更像華校生。我學到了華族優(yōu)良的孝道、誠信、友誼、家庭觀等美德,還有對國家要效忠,做人要一言九鼎。唯一我不喜歡,也擔心被洗腦的是‘報仇’,什么什么除根的。”(是斬草除根啦?。?/p>
SY念書時修馬來文和英文,完全不懂得華文。他感嘆當年應念華文,那樣就不必靠同事翻譯華文報道了。他到過中國六次,深愛這個國家。
從純英文派,只會講“農糧局”和自己的中文名,到如今講話時參雜不少華語,SY算進步不少。
聲名遠播的他,堅持不肯透露收到幾份招聘書。
數個月后,SY會不會重出江湖?
應該會的,憑他靜不下來的性格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