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有毒蔬菜敲響食品安全警鐘

   2003-08-27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4950

中央電視臺播出張北有毒“無公害”蔬菜的新聞后,北京的多家媒體對此予以高度關注,本報也派出記者進行了追蹤報道。雖然在連續(xù)兩日的蔬菜抽檢中還沒有發(fā)現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但是,這一點都不能讓我們感到安心。

  和南京冠生園的陳餡月餅一樣,張北生產有毒“無公害”蔬菜也是一則爆炸性新聞,有著不同尋常的警示意義。就在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播出的前兩天,中國商務部剛剛舉行了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電視電話會,商務部要求各地對待食品安全問題要“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而張北蔬菜事件的披露,仿佛是為所謂的“緊迫感”做了一個注解,讓公眾了解到,食品安全的漏洞不僅存在于我們的生活里,而且很嚴重,要堵上這樣的漏洞,不僅普通老百姓力有不逮,甚至單靠一個地方政府的能力也很難實現。

  張北縣是河北的重點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那里的“無公害”蔬菜不僅深得批發(fā)商的青睞,也受到了包括北京在內的許多地區(qū)的消費者的喜愛,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恰恰是在這個示范縣,普遍存在著違規(guī)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的現象,而那些含有農藥殘留的、菜農自己都不吃的蔬菜,卻免檢進入了北京等地的市場,進而堂皇地走上了大家的餐桌。為什么在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卻可以公然使用劇毒農藥?當地政府是否了解這一情況?有沒有針對這一現象制定相關法規(guī)?此外,這樣的蔬菜究竟是通過什么樣的渠道獲得了市場準入的?在批發(fā)、銷售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里,難道竟然沒有一個機構能夠發(fā)現這些蔬菜的“公害”實質?如果這樣的蔬菜都可以大搖大擺地成為綠色食品,那么,我們的食品放心工程是不是應該好好地檢討一下了呢?

  真正的食品放心工程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完善的法律體系,二是政府部門對市場的嚴密監(jiān)管,三是商家和企業(yè)對信譽的珍愛,如果沒有這三個方面的保障,就不可能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放心菜。張北蔬菜事件有什么警示意義呢?首先,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們的法規(guī)還很“寬松”,許多重要的法規(guī)尚在制訂之中,這就讓不法行為有了轉圜余地,違法行為也很難得到嚴厲的懲治。其次,食品放心工程應該是一個嚴密的體系,但是,在我們國家,這個工程還沒有一個真正的執(zhí)行者,而是由商務部、農業(yè)部、工商局、技術監(jiān)督局多頭管理,不僅執(zhí)法標準比較混亂,發(fā)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時,也沒有一個部門為此切實負起責任。此外,生產者也很不愛惜自己的信譽,例如,張北縣的菜農就沒有意識到,當他們的行為被媒體曝光時,他們面臨著什么樣的巨大損失。

  建設真正的食品放心工程,僅僅依靠炒概念是不行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從根本上抓起。張北這個“窟窿”被捅破了,大家的頭腦也應該冷靜下來了。(北京青年報)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